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有很多伦理规范需要跟随,其中包括在学校不谈政治,只是这个网络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比成年人更热血地在各种网络平台发表意见,有学生更以与网友笔战为乐,尽管文字言语充满偏见,逻辑尽是矛盾,却也不觉得自己的言论有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还能够独善其身,继续以不谈政治来回避学生对各种课题的好奇吗?
首先,还是必须要先确定什么是“政治”?其实这么摊开一问,几乎没有人能够马上有一个专业完整的答案,大家都爱说政治不进入校园,却没有人能够清楚明白定义什么是政治,到最后就是几乎所有公共课题都可以是“政治”课题,最终谁是话语权的掌控者,谁就能定义什么是政治,哪些课题不能谈,哪些又能够讨论,整个所谓的决策就是一个政治性思考的结果。
引导学生系统性探究
其实在学校不能谈政治,很多时候并不是政治本身的龌龊,而是大家对于所谓“公正客观”的错误期待。今天谈各种课题,必然需要一个角度去诠释,每个议题都可以有千百个不同的视角,不管你从哪一个视角出发,都可以发展出不同细节的故事,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公正客观,只能够从程序上尽可能满足所有角度的考量。
作为老师,既然无法回避公共课题的讨论,那如何引导同学进行有系统的探究,就是专业要求的所在。首先必须要认同的是这个专业不是处理所有的角度和看法,现实上这也不可能发生,所以能够做的是把自己谈论的立场与脉络清楚地让听课的学生们知道,让所有人都明白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来探讨这个课题,以及为什么用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让学生发展自身看法
接下来就是另一个层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发展出自己对特定事件的一套看法,这方面老师就必须要能够接受学生思考脉络与老师所考量的方向、角度有异,而不是一昧的使用辩论、说服、黑白是非等二分法来打败学生,而是要让孩子将自己所想的做到有系统表达,这才是我们今天在学校谈论公共课题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孩子们知道即使立场相异,彼此还是能够进行有效的对话互动,这个社会需要的公民从中才能够被培养出来。
学校不能够再躲在高墙之后,以政治不进入校园为借口,一昧回避学生对于公共课题的了解与讨论,所以提升老师对于这方面的敏感度和专业的引导学生探讨的方法,让不了解时事的孩子能够有一个进入相关议题的平台,让热衷于从网络获取各种资料的那些学生能够有一个成熟的视角来处理各种资讯,甚至思辨相关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