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会修宪通过降低投票年纪至18岁后,评论界与教育界兴起了一系列关于中学公民教育的讨论。公民教育在过去数十年缺席之后,获得重新开始的契机,但我个人一直都有隐忧,尤其是在今天网络社区中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激化,从虚拟的矛盾扩大至现实的冲突,更让我觉得公民教育面对非常严苛的挑战。
在我们国内所谈的公民教育,主要是以教育下一代在这个社会中如何生活为目的,这包括自己的权力、权利和义务,也涉及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如何去了解这个社会的组成,知道不同族裔、宗教社群的社会文化独特性,以符合一位马来西亚公民的基本要素。
在这个脉络下,公民课就必须要触及一些被这个社会认为敏感的课题,宗教、族群、性别、文化,在华社还包括中国崛起的课题。老师该怎么谈、学校有什么立场、家长又怎么看教学内容,甚至是否会被有心人借题发挥挑动族群、宗教的敏感神经?
教学恐转向更保守
个人认为,公民教育的设立是无法回避上述所谓“敏感”的话题,也因为这些课题的敏感,更需要让我们的年轻世代能够好好地了解,掌握其中的特殊性与敏感性,从中建立一套符合这个社会需求的公民意识,这背后需要一套完整且专业的公民教育课程大纲,而这正是目前整个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非常缺乏的部分。
以目前的整个社会氛围来看,言论空间似乎有严重被压缩的情况。就单纯的香港反送中课题为例,是该以尊重港人自主,争取自决的角度来谈,还是必须要从中国崛起,国家发展大局为重来分析?当中还涉及民众的暴力行为与警方是否已经使用过度武力的课题。
上述课题在马来西亚的讨论中,已经无法挣脱超脱标签与谩骂的泥泞,不管在课堂中如何呈现,学校很可能都会受到来自家长、董事等的压力。所以,目前来说我是对公民教育课程抱著保留的态度,虽说可以透过教育扭转社会沦于表面谩骂的困境,但学校的教学活动也会受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制约,走向更保守。
学校公民教育要开始,就必须先解决上述困境,否则挂著公民教育名号,却只能够回到传统教育毫无批判思考的背诵与标准答案模式中,那就只是多了一科考试科目而已,不如不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