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当教育部刚宣布国民型小学马来文科将增设爪夷文书法艺术单元时,本人“朋友圈”里的华裔朋友并非都如“惊弓之鸟”般大力反对,有些甚至还蛮认可,并对那些似乎抱持太重的“围墙心态”或“受害意识”的反对者颇为不屑,对一些媒体的“炒作”亦感不满。
惟经一番媒体追踪挖掘和各方论析,事情发展至更多细节和问题都浮出水面后,事实显然说明并非所有反对者都是“肤浅”的惊弓之鸟,而是有一定合理的怀疑及顾虑之依据者。相对来说,那些一开始就自居“开明”、“先进”、“中庸”高地而不屑于他人之“惊”者,反而更显草率和肤浅。
对官方的不信任
有关怀疑和顾虑,除了具体如担心在目前各方面均不足、不利的条件上,华小及华小生将因之而“不胜负荷”,以及教育部有可能行事反复(如原说不考试,但突然又要通过考试来评估教学)之外,还有根据种种“迹象”而担忧爪夷文教学背后可能潜藏著宗教化或文化单元化议程,企图逐步“入侵”华校而令其变质。
坦白说,根据部份教育界人士的反映,上述不胜负荷之说显然有相当可信度,乃至教育部的善变也是大有过去案例。至于所谓宗教化和文化单元化议程,则可能比较见仁见智,不见得所有华人都会认同。某些可能还会觉得一些华人太“被害妄想症”或“玻璃心”了,如此反应只会加深马来社会对华社的负面印象,包括觉得华社“无理取闹”、“不尊重国文和国家文化”。
这当中颇有趣的现象之一,乃过去一般上是华教组织如董教总首先,或最积极地从“隐议程”的角度去质疑、反对官方的“可疑”动作,但此次则各路华社组织和媒体皆纷纷踊跃发言,一点都不输人后。连一贯爱与董教总唱反调,揶揄华教人士“悲情主义”、“壁垒心态”的某些评论人和媒体人也一反常态,甚至已近乎大事渲染有关宗教化和文化单元化议程的可怖(董教总诚不知该感到欣慰或莞尔)。
质言之,笔者认同前朝61年的政绩的确为华社,尤其华教人士留下太厚重“华教伤痕史”,以至华社对于各种官方动作(尤其教育政策)难免抱有一定的防备和防卫心理。如此心理著实不算过度和过分,因单看中学改制、承认统考、半津贴、缺师资、增建新校、教员调派、华文难考、数理英化等一长串课题,就可明了。另外,再看今天国民学校的泛宗教化,以及一些排他性狭隘校政,也著实不能不令人警惕。
总之,虽说已改朝换代,但显然华教的危机感未能解除,因政府虽换,但基本的国策和官僚行事都未换,更甭说整个政体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这对于当朝者来说,自然要面对华社因期望落空而不满的压力,无可推卸。然令人不齿的还包括那些转为在野者的前朝政客,只懂得借有关课题来煽动华社不满,乃至鼓动憎恨,却假装本身无辜,甚至还道貌岸然。
当年那些爱讥讽、抨击华教人士悲情泛滥、杞人忧天、故步自封者,今天部份却纷纷改头换面成了华教堡垒的忠诚卫士,虽然吊诡,但说来也是改朝换代的功劳之一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