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每有东西找不到,比如手机、遥控器、平板电脑,只要问小敦,无论她藏在哪、为何而藏,她都立刻交还出来。她很坦荡,一点也不担心会被斥责。我还发现,她几乎没有说过谎。
我尝试分析,得出几个可能性。首先,我不责备小孩的无心之过。每有打翻水或食物、打破杯盘器皿、砸坏玩具、弄脏衣服甚至对我戳眼打脸之类情况,我都边处理善后边强调没关系,安抚她不必害怕,妈妈还好。久之,她很清楚我的底线,斥不斥骂在于她是否故意为之。
我想起幼时大家庭里动辄得咎的生活经验。尽管现在理解,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里,那是传统父权家庭人口之间竞赛与争夺有限资源的结果,但根植在内心深处的负疚感,并没有随著成长而减退,遇事容易自责。小敦可享有的资源集中,她不必竞逐,相对的她也没有竞争的动力。
其次,小敦没有上学,家里只有父母也没有手足,她没有任何其他可充当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们仨生活单纯、社交极简,即使在我重新写作以后,我大部份的注意力仍投注在她身上,她因此没有说谎、耍心机、哗众取宠来争取关注的必要。事实上,她也不懂。
学会改过自新
反之,小敦很勇于承认错误。每当她毛躁不讲道理,我让她面向墙壁想想自己的行为,知道错了才道歉,因此她很早就学会“面壁思过”和“改过自新”的成语。稍长一点以后,她会钻进那顶在宜家买的被我们命名为“反省小帐蓬”的天地里自我冷静,通常15到30分钟左右便可听见忏悔之音:“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
从许多方面看,小敦都是品格纯正的小孩。由于她因故延后入学加上作息不良导致居家时间很长,日常里除了电视和妈妈,没有别的“对外”媒介。虽然这延迟了她的社交生活,延宕她面向社会化的洗礼,但她也较不怀揣猜疑和恶意,保留了相对没有利害权衡和利益考量的心灵。
只是我不确定这对她是加分还是危机。小孩都是妈妈教养下的白老鼠,成败不在标准答案,更多的反映在亲子之间的人格特质组合。我听说有不只一本教养书名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云云。我们固然有不会教甚至不适任的父母,但每个孩子也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孩子出落成甚么模样,真的只能尽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