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轮替的理想让马来西亚人引颈长盼超过半世纪,如今希盟终于在2018年的第14届大选成功推翻国阵,变天犹如二度建国。由于人民多年积怨甚深,使到国阵在大选中大败,只拿下79个议席。全国人民都为这选举成绩欢呼,但此现象,其实对两线制的发展是不利的。
“两线制”是在1986年,由以董教总为首的15华团领导机构属下的“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提出并加以推动,当时的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署理主席林晃昇先生在《两个阵线制度和马来西亚民主》的讲稿中曾经指出:
“全国民权委员会所倡议的两个阵线的概念,目的是为了促使我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地发展。因为只有当形成两个足以互相取代的阵线时,当权的一方,才会表现得比现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明,人民的意愿才会更加受到尊重。”
无意成全两线制
在全国民权委员会的倡议和推动下,两线制的概念逐渐被各在野党所接受。按照以上概念,若执政党不得民心,在野的政党就有望轮替执政,任何政权都不能嚣张跋扈忽略民意,为所欲为。这是我们对于政党的寄望,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古以来,任何在上掌权者无不望能掌握绝大的权力,并且确保政权永垂不朽。
从希盟执政后的表现看来,希盟并无意要成全两线制。为了争取选票,有希盟候选人在补选时大发豪言说,雪州不需要反对党。另外,马哈迪近期频频接受巫统成员的跳槽,以让该党的议席增加,这都无助于民主化的发展。目前希盟还差14个议席就可以达致2/3的优势,虽说若成功达致2/3有助于修宪,但若希盟所修改的并非恶法,对民主化又有何益处?
没有制衡敦马
从事事反对的反对党,变成掌握权力的执政党,我们看见希盟往日在野时的批判精神在执政后开始走调,政策上也同时不断U转,如:承认统考、恢复地方政府选举、不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决定,都让人民不满。
除此以外,马哈迪在重新执政后想要再度重新启动第三国产车计划和马新弯桥工程等项目的心愿,还有说出“竞选宣言不是圣经”这些让人哗然的话,成员党却选择“静静”,切切实实表现希盟成员党无法如选前所言,可以制衡马哈迪。尤其是行动党,已经被国阵和网民揶揄为“静静党”。
纵观以上的局势,我国的政治要如何向前迈进确实是一个疑问。我们“换”了政府,但这到底是否是“换汤不换药”的政权?
本文为“纪念林晃昇逝世17周年公祭暨华教行”系列文章之一。由董总及雪隆董联会组稿,内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组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