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我们常看到有人拿老外学中文所遇到的难处当笑话,不胜枚举。他们总搞不懂我们中文的许多妙用法。然而,中文的妙,就在于它的意境,象形及运用之巧妙。比如说,我们一般上都很清楚“胜”与“败”是两个对立极端的字。两者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如用在形容词的时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但用在动词的时候,则有点难搞了。
典型的案列莫过于下面这个例子:球赛中,甲队经过90分钟激战后“大胜”乙队而最终获胜;以及甲队经过90分钟激战后“大败”乙队而最终获胜。这就连我等用了数十年中文的华人,虽然句中只引用了一个全然反义的单字,却也不能够解释其中的差异在哪,大有负负得正的感觉。
在年份及年龄方面的计算,我们习惯以“天干”、“地支”的顺序来表示。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单元谓之“天干”;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单元。
一个循环从甲子开始,接著是顺序各跳一格至乙丑、丙寅、丁卯以此类推,依序共有六十个组合回到甲子。因此,干支纪法每六十年就会循环一次,即一个人到六十岁时(人一出生的时后,在母体怀胎十个月近一年,故是一虚岁),就逢一甲子,又称一轮,正是新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所以虚岁六十的老人,可称他已“还甲”、“回甲”,或我们所熟悉的“年届花甲”。
在中文里,我们对老人家还有特殊的详细称呼及分类,那就是耆(qi)、耋(die)、耄(mao)、耇(gou),不但拗口,也难搞懂。《礼记·曲礼》里头有解说,即“六十曰耆”,所以我们也称呼已年届六十花甲老人为“耆老”;“耋”则指的是七至八十岁的年纪:如耋期、耄耋之年等等;“耄”则通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古时候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由于医药保健不发达,人若活到七十岁是鲜有的事,故有称呼上寿老人为年届“耄耋之年”的用法。而“耇”,有“垢”之意,老人家皮肤老化开始有了皱纹和老人斑,就好像污垢一般,字面象形给人一种老人弯腰伛偻的感觉,故也用在“老人”的统称上。古时候,形容一个人“老态龙钟”就有“黄发、齯齿、耇老,寿也”的说法。
反观英文比起我们中文,称呼“耆老”就简单多了,那就是“Venerable Age”(睿智高年)。然而,复杂也有复杂的好处。就比如说,即将来临的农历“猪”年,因本地一些极端宗教考量因素,单纯的猪年形象,变得复杂起来。
这时候,我们复杂中华文字在这节骨眼上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还有“糟糠氏”(因猪吃的是糟糠)、“黑面郎”(有些猪本脸黑)、“天蓬元帅”(西游记里猪八戒受戒前本是天蓬元帅)。单字还有“亥”(地支十二生肖猪属亥)、“豚”(猪的古时候名称)及“豕”(甲骨文字形,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等等,任君挑选。
且让我们换一换称呼,大大方方迎接即将来临的“亥年”或“豕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