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著(本地制作电影)《光》影片中的弟弟一次又一次地教导自闭症哥哥死背面试台词;因哥哥的存在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在警察上门调查超市失窃的玻璃盘后殴打哥哥,悲愤之下将哥哥收集的玻璃杯全部扔掉;哥哥失踪后四处奔波焦虑地寻人;发现哥哥的音乐才华后蹲著掩嘴哭泣,我的情绪也随之起伏,思绪飘到12年前的场景上。
当时,我身处一间非营利的特殊教育中心内,访问一名自闭症女孩的妈妈。就在话题来到小孩的未来生活时,坐在我对面的妈妈不禁潸然泪下。她担忧女儿无法做工养活自己,万一她比女儿先走,那谁将照顾女儿?
为家庭带来巨变
我望向正在沙发上蹦跳、翻斤斗的7岁女孩。她脸上挂著灿烂的笑容,不时发出欢愉的叫声。对照妈妈的彷徨悲伤,我一阵心酸,泪水不断地在眼眶里打转。就像《光》里的哥哥一心寻找自己要的玻璃杯,但完全没有意识到弟弟因为他的不善于社交、屡次闯祸而陷入心力交瘁的状态。我很心疼剧中的弟弟,而这也点出了特殊儿童照顾者的困境。
许多个案显示特殊儿的诞生确实为家庭带来巨大的改变,其中是母亲被迫辞职在家照顾孩子,不时携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上特殊教育中心,甚至专程飞往国外让孩子进行特定的治疗,默默承受沉重的经济与心理压力。
我在采访数个单位后书写10个系列的专题报道,探讨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希望政府关注特殊儿的各种需求,为家有特殊儿的父母提供支援,减轻父母的负担。
推动早期疗育计划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近几年来都有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其中在2019年的财政预算中,特殊教育的发展拨款高达1150万令吉,远高于2018年的480万令吉。此外,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透露,该部计划为幼教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培训课程”,以便能尽早辨识特殊儿童,并给予所需的照顾与教育。
政府其实可以参考欧洲国家,如芬兰、德国、瑞典等的特殊教育机制,积极推动早期疗育计划,让特殊儿尽快掌握生活技能,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潜能。其中的例子是芬兰执行“健康宝宝筛选”计划,规定每一名小孩从母亲怀孕期到7岁这段时间内定期接受检查,以更有效地及时发现特殊儿并进行早期疗育。
《光》固然能让公众认识自闭儿,但是电影仅能泛起刹那的涟漪。我们期待的是,在电影下画激情消退之后,光依然可以照耀到,散落在社会各处的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