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上充斥著各种各样的文字、影片,很多人已经习惯将种种属于私领域的问题、感受丢上网络寻求意见和支持,不少原本属于特定群体关心的公共议题也因为网络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走到更大的空间。网络打破传统疆界这件事已经发生数十年了,只是到今天大家仍未准备好面对这种跨界。
昨天早上看到网络社交媒体在传著家长对自己孩子打抱不平的文字时,其实就预料大概这件事会演变成网络霸凌,当中的发文者、孩子和学校老师都是网络霸凌受害者。将孩子与个人感受写成的文字上网分享,发文家长会在第一步赢得大家的同情,只是这种事情的发展的套路离不开学校老师、同事或是另外不关事家长的另一种观点与角度的文字在网络发酵。
网络社群开始分成两派人马,各自捍卫各自相信的角度,进行各种谩骂与吵闹,家长信箱大概已经被无数的民众传来无数的讯息灌爆了。
影响一辈子
对孩子,日后的老师、同侪不管是否会直接教导这位孩子,他在学校的生活大概已经因为这件事情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情的老师会先把人找出来,认起来以免以后教到不小心自己被上网。同侪会因为家长等因素,似是而非的理解一些枝枝节节的观点,成为排挤霸凌他的理由。被点名的老师,或许会被同事和同行视为烈士,只是闹大了对她造成的压力,非本人能理解的。
根据学校的说法,目前事件似乎已经走到尾声,家长已经把文章删除,事件已经沟通完毕。只是网络有凡是走过必留痕迹的特性,所以即使原文删除了,各种截图仍然在疯传,讨论仍然热烈的进行中。
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等待下一个事件出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来吵闹一番,但对事件涉及者来说,很可能是一辈子的影响。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应该要能够辨识公、私领域的差异,网络已经成为今天重要的新闻来源,其中的新闻价值不一定是相关事件本身,而是相关文字或是影片在网络上引起的效应,想要借助网络为自己寻求支持和壮大自己声势,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最终往往都会落得无穷的口水和理不清的骂战,以及永远被记录在网络上的痕迹,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还是不要随便寻找网络声援,只会把事情搞得更复杂,当自己寸步难行。
其他不关事的网友,还是奉行多听、少说的原则,因为你的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当事人一辈子摆不脱的阴影,最终就是造口业,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