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华文教育界的两大年度盛会——全国华小华语演讲比赛与全国中小学华语诗歌朗诵比赛已相继落幕。最近看到有人发文抨击这两场赛会中的“即席”比赛方式很不人道,为难学生,没有意义云云,心中甚是纳闷。
全国华小演讲比赛分两回合。半决赛是自由选题,有备(背)而来的,不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声音、体态等表现手法上,都经由师长严密指导,经过多月的操练演习,才上阵交锋。一般能从区到县到州,过五关斩六将,晋级全国赛的选手都具有一定水平,要分出高下还真不容易,真正考验实力的是决赛的“即席演讲”。选手须在半小时内,根据大会所定的讲题(一般2选1),构思一份不超过5分钟的讲稿,然后上台发表。
至于诗歌朗诵比赛,中小学的群诵都是自由选题,有备而来的,只有高中组的独诵以“即席”方式进行。选手得从大会指定的诗作中(一般3首),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然后在限定的4小时内完成诗歌解读,还有设计好朗诵、呈现的方式。这期间词典是惟一可用的辅助工具,由主办方提供。
需有解读鉴赏能力
演讲比赛允许选手上台时携带小张提示卡。高中组的独诵除了允许持诗稿上台,主办方也会在台前特别架设小萤幕,让参赛者在朗诵时可以看到诗歌。显然,记忆、背诵并不是比赛的重点。那宗旨何在?演讲比赛的简章列明,旨在培养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诗歌朗诵比赛则旨在提高学生朗诵、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演讲与诗歌朗诵都以声音为主要手段,前者要求针对课题表达见解与主张,后者则传达诗歌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想要脱颖而出的选手,不仅要有演讲的技巧,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用语言表达;不仅要懂得朗诵,还得具备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只有外在的形式与手段,而没有内在扎实的语文素养,缺乏阅读、思考、创作能力,将如无米之炊,煮不出什么花样。
培养出具有独立阅读、思考能力,能够有个性、有创意、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我们课内语文教学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这两场赛会正好给孩子提供了实践的平台,是与课内所学相连接的,并非无中生有。因为不清楚国内的语文教学趋势而提出不人道、为难孩子等控诉,未免有失公允。
当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具有阅读力、思考力、创造力的人才,而我国也正在往高思维层次教学迈进,减少考试中要求记忆、背诵的客观题比重,趋向需要有个人见解及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主观、开放型题目。这样的反对声音,不是背道而驰吗?学生在“即席”比赛中的表现,或许不及有“背”而来的完美,但能够真切实在地表达自己的体会、感受、情感及想法,不是比纯粹当大人的“传声筒”更有意义,更值得我们珍惜与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