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修读文化人类学时,说到“社会控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来坊间的“流言”、“风评”、“批判”之类,也是社会控制的管道之一。意思是正是通过如此集体言论,方能控制住某些人的行为,令其遵守社会规范,以达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等目的。换言之,诚如“刑罚可怕”,“人言可畏”也是一种有效的规范机制。
当然,首先必须说明社会规范不一定就是正确,不少社会能够进步,正因为敢于挑战社会规范。若非当年有一些人敢为天下先,前仆后继地去冲撞、革新社会规范,可能仍有不少地方还流行著奴隶制、种姓制、种族隔离制等。惟无论怎样,就算有某些即成规范实在可质疑、可检讨,乃至根本不足取,但任何社会要维持正常运作,当下始终都得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否则会失范,也就是“乱”。
维持社会规范的管道,诚如上面已提,“众人之口”是其一。若不是有“人言”的压力,乃至威胁,社会上的某些人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做出一些有违道义、伦理、责任,或者涉及歧视、侵权等事。当然,何谓道义、伦理、责任,乃至歧视和侵权,都不一定是固定的概念,而是会随著时代而改变的。
比如说几十年前,若有情侣在街上牵手,可能都会遭“众人之口”的批评或耻笑,而今就算公然拥抱、接吻,可能很多旁人也不当一回事了。至于歧视和侵权,同样的,几十年前,“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还可能被视为天经地义或见仁见智,如今若还有人大力提倡,肯定会被众人嘲笑为迂腐,乃至还会因“歧视”之罪而被骂个臭头。
以各自立场批判他人
言归正题:最近市面上流行“道德绑架”一词,常被某些人用来反驳、反抗一些“众人之口”,比如反抗被批评、被谴责“不投票”或“投废票”是错的。惟若说当下的社会规范(包括伦理道德)倾向主张投票是公民义务,而投废票是无谓、浪费的消极行为的话,那所谓“道德绑架”的指控可否成立?
另外,最近也有一些网络“正义人士”批判部份“年轻网民”言语粗俗、暴戾,甚至也连带批评一些从政者和文化人“其身不正”、“教坏年轻人”,那这是否也是一种主观、傲慢的“道德绑架”?同时,也有些人因“好奇”而揣度、质疑,乃至责问这些“正义人士”为何不同样关注和批判恐怕更严重百倍,且已肆虐多年的国家暴力——而这是否也是另一种“道德绑架”?
或许,在社会演化的多变、多元过程中,人们始终无法摆脱凭借各自在不同时空之经验和观念基础上所理解、体会的“伦理道德”来彼此检视、批判,而且似乎任谁都有理由从不同角度来指摘他人“道德绑架”。这或难免会令“道德绑架”一词失去其力度,乃至意义。
惟不管怎样,如上所述,社会规范始终都在拉扯、变化、转型,乃至“典范转移”的过程中,何谓“道德绑架”,就看一时的主流“道德”论述为何,而被主流论述经“众人之口”挑出来针对的,就可能被“绑架”了。看清这一点,或许就不必自觉“被绑架”是那么冤枉、悲情的事。不满于被“绑架”的,的确可以力抗、力争、力辩,但结局如何,终归得看大局和时势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