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首相纳吉所提呈的2018年财政预算案当中,包括了明年起出生的新生儿,每人将获得200令吉的信托基金;以及建议私人界女性产假跟进公共领域,由目前的60天增加至90天。
对于以上宣布,我所接触的不少华裔表示:这样的政策最终得益的还不是“他们的人”。谁是“他们的人”呢?这如同大马版《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又不敢直呼其名的“You-know-who”。
马来西亚通过保障名额来保护多数群体的做法不仅违反常理,也导致少数群体衍生次等公民感受。再加上种族、宗教课题长期为了服务政治利益被炒作,各族群之间的刻板印象、猜忌乃至仇恨,都是实实在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多元社会中难解的结。
民存有偏差观念
作为长期以来种族政治的受害者,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喂养偏颇资讯、被塑造假想敌的死胡同里。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政治正确不说出口,但是骨子里“马来人懒惰、华人贪钱、印度人是骗子”的观念,也许才是大家对于彼此最有共鸣的认知。
我们习惯,凡事戴上种族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社会和生活中每一件大小事情。每当听闻发生罪案时,第一个追问的总是嫌犯的肤色或国籍,仿佛“犯案的总是异族或移工”的定论,需要再三被确认,我们才能安心。
我们也理所当然地,在任何课题上采取本位思考。清真寺四周在星期五祈祷前后的违法停车和交通阻塞,造成不便;但是我们在不同的节庆、神诞封路游行时对他人造成不便,却只是在行驶天经地义的文化权利。我们选择不以城市规划、公共交通体系、执法效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种族之间的对立,让我们只看见差异的鸿沟。
我们痛恨种族政治不公平,剥夺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殊不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却也一起跟著陷入了这个恶意的陷阱,变成当权者乐见的另一个种族主义者,继续巩固这个种族政治游戏。最终,我们竟然忘记了,其实不分种族的所有马来西亚人民,都是这个游戏的共同受害者。
因此,真正夺走我们权益的人,不是隔壁的阿里或姆都,而是想要通过分而治之阻止全民团结的掌权者。所以,与其继续比较谁受的委屈比较多,更重要的是认清问题根本症结和真正的敌人,携手跳脱被预设的种族框框,达致真正的多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