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反映目前小学标准课程(KSSR)的华文课文难,特别是高年段的,篇幅长,内容深,难为了须应付三语学习的孩子。
教材是落实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材的转变反映的是课程目标,还有教育理念,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教育的其中一项目标是协助学生适应社会,获得在世上生存的能力,所以课程目标还有内容的设置,不能不与时并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华文小学教育课程须要不断检讨,几乎每隔十年就调整一次的原因。
“透过阅读去学习”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核心。不论是1980年代的小学新课程(KBSR),1990年代的小学综合课程(KBSR),还是2011启用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都明显地把“阅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只是随著生活形态的变化,当时代对阅读有了不同的需求时,我们不能不调整过去的标准,对“读”提出更高的要求,透过提升阅读的质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旨在训练学生“学会阅读”(learning to read),继而能进一步“透过阅读去学习”(read to learn)的能力。在这个知识快速增长,并迅速折旧的信息时代,除了会“读”,还得具备准确、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才能避免被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所淹没。为此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识字,理解问答那么简单,更重要的乃在于让学生透过对文字信息的解码过程,锻炼并提高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短小轻薄,无须费心解码的选文,用不著辨析、判断,也缺乏想像、创造的空间,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也无法真正起到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简单的解码阅读过程也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另外,长期停留在阅读短小轻薄的选文,一旦遇上篇幅比较长,信息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时,势必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下咽,也消化不了。
当不少国家的语文教学课堂,已开始用“整本书”的阅读,来取代传统的“单篇短章”阅读,并取得显著的成绩时。当许多国家的小朋友已在老师带领下,完成一本又一本书的阅读、思考与探索,纷纷为阅读力、思考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时。我们是否仍该担心给孩子阅读的课文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