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税风波尚未平息,关税局又宣布7月起7大类食品将从消费税零税率表除名,征收6%收费税,包括了海鲜类,蔬菜类,水果类及面条食品类等超过60种食品。这项宣布引起广大市民不满,更担忧物价进一步上涨,生活成本持续高攀。
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关税局紧急刹车,朝令夕改的政策,再一次成人话柄,也凸显关税局缺乏一个国家机构该有的专业与高度。第二财长佐哈里随后表示,他对7大食品征收消费税一事毫不知情,也从未曾在内阁讨论或通过。这样的行政偏差,不禁令人担忧我国小拿破仑和官僚文化的严重地步。
不适当的比较
自2015年4月1日落实消费税至今,2016年消费税税收达412亿令吉,关税局放眼要在今年取得400至420亿令吉的消费税,与2016年全年税收差距并不大,为何突然宣布要征收7大食品类消费税?这是否表明,今年度的税收并不如预期来得高,必须寻求对策提高税收?
7大食品类要是被征收消费税,影响层面之广,并非关税局或政府可以掌控的。据报道,关税局是以“不是公众日常食品”为遴选标准,将7大类食品征消费税。但是,其中一些都是我们日常食品,例如面条、米粉、咖啡、马铃薯、玉蜀黍等食材,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怎会“不是公众日常食品”呢?再说,将一些本来就已经不便宜的海鲜及进口水果征收消费税是不合逻辑的,这会影响并拉低我们的饮食文化。
“不是公众日常食品”的遴选标准,到底有没有明文规定?如何去衡量?关税局是否有经过专业考究及评估?虽然说这项政策紧急喊停,但这并不表示以后不会在“适当的时机”落实,例如说大选后。关税局紧急喊停,是对民众的怒火始料未及,政府也担忧将近的大选受到拖累,不得已暂时“冷藏”。
当然,从消费税乃至旅游税,以及这一次扩大征消费税的食品,官老爷总是说外国早就已经落实了,而且税率比我国来得高。他们总是拿丹麦、英国、新加坡等高收入国家来作比较,混淆视听。我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61,只有1万1090美元,而新加坡、丹麦、英国等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有约5万美元,是我国的5倍,如何比较?
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石油,占了总收入的1/3,依然还需不断从人民身上征收各种税赋来替政府“分担”,这证明我国财政管理出现严重的弊端。理财不当加上贪污腐败日益猖獗,再再加剧我国走向衰退。人均收入相对的低,税务却不断提高,这不符合经济理论,一些人甚至预测,大选后若依然是国阵执政,消费税的6%税率势必再提高,以达到10%的终极目标。
国阵政府鼠目寸光,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并不能审时度势,坐以待毙,持续被边缘化。不断以征税填补财政窟窿,贫富鸿沟日益扩大,老百姓生活得不到改善,任由贪官污吏榨干民脂民膏。这样水深火热的经济局面,我们还有增税的空间吗?民怨沸腾,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