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年来兴起了一股将哲学课程导入高中教育的风潮,寄望将哲学教育普及,让人文科学深入从中学教育开始,以提升高中生对哲学的兴趣与认知,并在各地出现“哲学星期五”的风潮,重要城市每个星期五都有哲学讲座。
这一种向“法国看齐”的精神,也是台湾教育在进行改革的一环,因为许多先进国家在高中就开始教授哲学,而法国落实最彻底,将哲学列入了全国高中毕业考试(类似大马高等学校文凭)。回到国内,大马社会却依然陷入一种对社会科学的迷思与歧视,认为这是一些“没前途”的专业,更逞论哲学。
马大无哲学系
但哲学是否真的有这么不堪?在英国,哲学系学生却是高薪的代表,是大学生毕业科系起薪最高的前五名,甚至比念法律的学生更前。只因为哲学,是一个文明的良心。它探索的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并以经验与现象予以关注与解决。基本上所有社会科学都拥有哲学的基础,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等。只是在马来西亚,人们对社会科学的印象就只有中文系,一股脑都希望子女就读商业相关科系,虽然这没有不对,但这对社会来说是不健康的。
就如同我们的邻国新加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却依然拥有哲学系,而且入学门槛不低,这其实表示哲学的价值是被肯定的。但在马来亚大学,虽然拥有许多社会科学科系,但却没有哲学系,成为了一个非常诡异的情形。
当作为大马领头的大学都不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又何况是其他的大学。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的中文系需要兼任许多社会科学的角色,这样没有效率的一件事,是值得我们去检讨的。
当我们的大学仍然还在出售“驱鬼配套”的时候,又如何进行中学的教育改革?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保罗汤玛斯曼(Paul Thomas Mann)在二战时,因为不赞同当时的纳粹德国,流亡到了美国,就有人询问他,你是否认为流亡生活非常悲惨,只见他回答:“我在哪里,那里就是德国……”。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代表的是德意志文化与价值,而这是人文科学赋予的。
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是由人文科学呈现的,而非政治家。曾经有人跟笔者说过,“如果说人文科系不好就业就不需要,其实就如同询问孝顺到底有什么价值一样的可笑。”当一个社会都只以利益行事,那何尝不是一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