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大关华人研究的机构似乎流行举办研讨会。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年中是近期是大马中文学界最热闹的一年。除了马来西亚研究中心隔两年举办一次的第三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联会之外,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所举办了陈六使研究所首次主办“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研讨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的闽南研究中心也搞了“闽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馆方面,雪兰莪暨吉隆坡福建会馆举行了“第二届东南亚福建学研讨会”。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与华大、厦大联合主办也弄了个“海外福州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第四届闽都文化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刚落成华总大厦的华总东南亚华人研究中心要举办“第一届东南亚华人研究国际会议”。
租用场地经费庞大
每一个研讨会要耗费经费少则两、三万,多则二、三十万,经费多寡要看发表论文的篇数、前来参与的外国学者的人数而定。大部分的经费是花在租用论文发表场地、大牌学者交通膳宿和机票和车马费,以及出版印刷等杂项开支。
仔细地计算一下,国内研究单位如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南方大学学院、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马大中文系与华人研究中心,以及华社研究中心,这些机构有涉及华人研究的学者,至多不过50人,若在加上硕博士生,也不过上百人。一人一年有两篇有水平的论文出现,产量已算是可观,更何况学者们可能还会选择到国外高水平的研讨会去“朝圣”。
好吧,也许各主办单位会认为新加坡、台湾、中国、香港的学者也会前来共襄盛举。但是,一年内有7场大型研讨会,就算前来发表论文的海外学者没有重复,而每一次只邀请10名外国学者到来,一年下来要找到70名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领域有杰出研究成果的学者,并且需防范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整合资源提升水平
马来西亚本土华人研究机构的经费本来就不充裕,需要会馆赞助或善长人翁慷慨解囊,大家理应坐下来整合资源。华总有场地但缺人手,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师生阵容庞大不惧工作繁重,华研办研讨会的经验丰富最擅长工作调配,只要大家诚心坐下谈,一年办两场有质量保证的研讨会,大小型各一场即足矣!节约下来的经费可分配到研究上,对提升研究水平大有助益。
国内中文与华人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事,但各山头好大喜功把研讨会搞得像大拜拜,让研究人员疲于奔命、发表论文持续炒冷饭没新意,基本上已掉入浪费社会资源的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