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马六甲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就被引入到马来西亚。当时苏丹、上层阶级从遥远的阿拉伯或印度引入一些宗教老师,来教导贵族官僚和酋长。平民只是跟著,因而对伊斯兰的真正精神从未了解。随后也出现了一些茅舍学堂,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很封闭,更多侧重于对于宗教仪式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伊斯兰的历史和哲学,以及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
从而导致了大部分马来人比较重视仪式,从而对伊斯兰真谛没有什么想法。正如前首相马哈迪所说的:“伊斯兰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他所做的一切,而不仅仅是奉行仪式而已。
除了大部分马来人本身对伊斯兰理解的局限性,外力的冲击也使他们对信仰慢慢的淡薄。英国殖民者的到来,随同而来的是世俗体制,英国的世俗体制遍布马来西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教育、社会、经济、法律等。
而这种可口可乐牛仔裤文化对城市马来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那些对伊斯兰真谛本来就不十分理解的他们来说,更有助于消减他们对宗教的信念。事实也证明,现在很多城市中产和上层阶级马来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更趋向于西方的价值意识形态。
而对于一些虔诚的穆斯林来说,西方文化必然是一种威胁。所以早在1970年代,穆斯林宗教复兴运动的浪潮传入马来西亚,同时也有一些非政府的传教组织,组织传教活动,他们的传教目标是:加强穆斯林的宗教信念,鼓励信众深入学习伊斯兰,履行教义和跟随先知日常生活的道路。
当时对国内马来青年和高等学府的马来学生影响很大:在衣著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带上头巾,而男性,一部分人也穿上了阿拉伯长袍,而这种影响仅仅停留在宗教的礼仪和仪式的层次上。
在对伊斯兰的真义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很多民众就会很容易被政党所利用,例如在513事件之后,很多马来人更加追求民族信仰,他们认定信仰能使他们更加团结,而团结被视为力量。如有谁侮辱他们的信仰,就等同于侵犯他们的民族地位。
而这种侮辱信仰的评价标准也往往停留在礼仪和仪式上,而忽略了对伊斯兰真正精神的诠释。例如一些宗教课题本应该以伊斯兰的至仁至慈,化干戈为玉帛,但政党正是利用了民众对伊斯兰理解的这个盲点,来挑起宗教课题,从而征取更多马来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