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今天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均经历过从农入工,再从工入商(服务业)的阶段性变化。虽然,也有人认为,当代的许多发达国,已进入后工业社会,惟这颇具争议性,且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即便是英美,也有人提出再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的建议,以免过度的服务业化,特别是金融化,再度危及其经济基础。可大马,则朝著金融化与脱工业化发展。
历史地看,战后以来的新兴国中,能进入发达国或高收入国的经济体,基本上也是靠工业化起家,如日台韩新;若非不同程度地实现了高层次的工业化,他们也不可能成为高收入国。至于油气盛产国,虽也可进入高收入国行列,却非完整意义的发达国,或充份现代化的国家。
就大马来说,工业化也是实现中等收入国的主要功臣,更是社会重组的主要手段。试想,若非工业化,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乡区人口,能迁移到城镇安居?城镇化又怎么可能达到现在的70%程度?在大马,工业化的最大功臣,可归功于电子与电器这双电产业,正因为这由跨国公司带动的双电产业,才成就了大量人口的城镇化。只惜,大马的双电产业,无法如日台韩新一样,进入高科技、高增值的阶段,以致大马无法升级。
众皆知,在20世纪初期,大马是个靠橡胶与锡米这两大原产品为主的经济体。进入70年代以后,原产品已转靠棕油与油气,而主要的出口,更快速转向依靠制成品,其中双电占比又最高,如在1975年、1985年、1998年,双电均个别占了制成品出口中的约25%、52%与68%,增幅惊人。只是,进入21世纪后,双电已失去动力。在2009年,双电甚至是各主要领域中,惟一出现-0.8%负增长的产业;其他产业诸如保健、医疗;金融与商业服务;教育;批发零售;棕油等都取得6-7%的年均增长率。
具体而言,在2000年,双电仅占制成品出口的53%,在2006年、2011年与2012年,甚至掉至42%、37.5%与36.5%!
双电是当代制造业中,增长最快与份额最大的产业,何以大马却在这领域今不如昔?主因有二,一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如中国、越南的崛起;二为本国技术升级失败,变得只好与他国斗价格而非价值(Value)。只要大马无法跳脱出低增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就只好在原地踏步,等著被他国超越。这也是大马掉入中等收入困境的主因。依我看,这个困境只会日趋严重,而不会有改善。许多阻碍大马升级的结构性因素,依然是旧态依旧,而他国已奋起直追。
从宏观角度看,被少数特权集团骑劫了的新经济政策,及由此产生的百分比思维(Percentage Mentality),会抑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看,严缺技术人才;不重视研发;人才外流或外流人才不愿回归;产业长期由外资而非内资主导;本国投资人只重传统产业如金融、种植、建筑而不是较须投入长期心血的制造业与品牌塑造;缺乏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以至连内资都得出走等,都是一些主因。而治安日趋恶化,警方腐败,更会加速投机而非投资心态,前景可谓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