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宗亲组织不计其数,但在分类上可分为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组成的家族会组织,以及以姓氏做纽带的姓氏组织。这里所指的宗族在定义上是一个以血缘做纽带,由一个共同祖先所繁衍后代所组成的群体。但也可能是由超过两位同姓氏但无血缘关系者,因住在同一地区的地缘因素,他们所繁衍的后代子孙基于互利与生存而需要而进行联宗的族群。在清末民初时期,福建广东地区许多人迁徙到马来亚,一些宗族的大量人口也随之迁徒到马来亚,并重新再组织家族会组织。
家族会组织的特点在于能够追溯所有会员们的谱系。倘若中国原乡的宗祠仍然保持完好,更或者族谱仍然流传下来(文革时期,许多宗族的家庙和族谱均遭到破坏),即能清楚辨识族亲们之间关系的亲疏。一般上,在原乡来自同一堂号者,基本上大多数是五服内(即高祖父是同一人)的亲属。按照我们上一代的观念,五服内的关系已算是近亲关系。家族会因为共同的历史记忆,因而仍然保有很强的凝聚力。按照笔者所做调查,目前已确认的永春家族会组织有33个,安溪和南安的也有一些家族会的成立。
姓氏组织的纽带则较为松散。同姓者但不同籍贯,均有资格成为姓氏会馆的会员。但同姓之间,似乎缺少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大多数这类组织都会牵强付会把故事从盘古开天地说起。至于近祖为何出现在广东、福建,因为不清不楚,所以多半只字不提。
国内在近十年来兴起的姓氏总会,多半将历史渊源追溯周朝时代姓氏发源地。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所谓的历代远祖的资料仍需再考证。
要将一群没有共同历史记忆的人拉在一块儿颇费力气,要赋予这样的组织存在的意义,得说一些令年轻人听得进去的故事。如果流于虚名俗套的追求,对这个社会的建设没有实质贡献,组织如何延年益寿,那可要花点心思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