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1日讯)中国城乡发展差距大,一场春运在都市与县城被各自表述。民众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演“刷脸”进站;二三线城市嗅不到科技味,看到的是乘客在油漆桶上候车吃泡面。
台湾中央社报导,中国的春运近年来看似不再悲情,乘客从窗户上下车、挂在“绿皮车”(绿色列车)外的春运记忆已渐渐褪去,转而成了科技展演的舞台。虹桥火车站是绝佳样板,刷脸、感应身份证,有大数据为技术支撑,查验身份不需人力。
1月21日是中国今年春运首日,当天清晨,上海武警和青年志工们早已全面做好部署,协助民众展开上海各火车站进入“刷脸时代”后的第一个春运。
虹桥火车站已投用66台“刷脸”闸机,东西南北通道均有设置。上海火车站已投用28台“刷脸”闸机,分布在南北进厅。依测算,单台闸机每分钟可通过10至15人,与以往使用人工查验的方式相较,略为加快。
但上海展现的“智慧春运”样貌,并不代表整个中国。高铁出了上海以后停靠的各站,如杭州、诸暨、义乌等站,在进站的身份查验过程,依旧是少不了人工。广场外的候车人潮与人声交织的,是浓浓的泡面味,还有一列列准备开往小县城的“绿皮车”。
那些受农民工欢迎、票价亲民的“绿皮车”,在大城市中几乎快消失,尽管班次数量愈来愈少,但在交通较不发达的地区,仍扮演运输主力。据统计,今年春运“绿皮车”仍将开出1900多列次,是动车车次的一半左右。
而有“绿皮车”的地方,就有泡面、麻布袋、油漆桶等农民工必备“春运神器”踪迹,与大城市的“刷脸”科技相互对照。两者无疑都是春运,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剧烈反差,这就是中国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