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招生程序被指歧视亚裔学生,美国非营利组织“学生公平入学”(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入禀控告,《纽约时报》周日(29日)引述诉讼案中被公开的哈佛入学文件,揭露该校有多项和成绩无关的秘密招生标准,例如申请者来自哪里、父母是否哈佛旧生、身家多少等;更有着神秘的“Z名单”及“院长关注名单”。
据报导,哈佛每年约有4万名学生申请,约2000人获入学通知,最终1600人成为新生。校方把全国依地理分为约20个“备审表(dockets)”,每区有招生小组审查学术、课外活动、体育、人格、综合,以及申请者母校教职员的意见。
“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指控,校方透过招生流程评分,降低亚裔生入学机会率。除了人格审查,在审核表上明列出“LIN(血统,lineage)”、“ETH(种族,ethnicity))”、“ATH(运动员,athlete)”、“HFAI(财务捐助,financial aid)”。
此外,校方会对少数族裔;继承群体,即哈佛校友的子女;哈佛捐助者的亲属;工作人员或教职员工的子女;及学校招募的运动员,提供“小奖励(tips)”。而亚裔身位在美国处于尴尬位置,既没有其他有色人种团结争取到平等待遇,也没有白人的社会地位。
人格审查和“小奖励”是此次招生争议所在。美国教育部一份1990年报告指出,哈佛没有给予亚裔生奖励或加分;据2013年统计,亚裔身份更成为入学申请的“负累”。但该校指亚裔美国人中的两个群体(女性和来自加州的申请人)入学率呈适度上升,证明控方指出校方带有歧视的说法站不住脚。
有入学特权的申请者,还包括“院长关注名单(dean's interest list,DE)”,他们并非因成绩学术表现备受认可,而是与校方有利益关系的申请者。
另外还有“Z名单(Z-list)”上的申请者,成绩介乎合资格与否的模糊地带,但其人脉或身份背景受到哈佛“关爱”,可保留候补身份,隔年保证录取。2014学年至2019学年,每年约有50人至60人透过Z名单被录取,大多是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