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日讯)国民型小学在2019年7月被爆出拟在国语课程拟纳入爪夷书法教学,当时引起华教团体、朝野政党及华社的强烈反对,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被指处理此事不当,因此宛如箭靶,不仅面对华教人士、党内外人士的质问与抨击,同时也遭遇网路留言谩骂、制图嘲讽。
爆发“爪夷书法”风波后,张念群的形象受损,但依然多次与华社组织对话解释,当时也接受《东方日报》专访讲述来龙去脉及解决方案。
隔年爆发的“喜来登行动”导致希盟政府倒台,张念群在2022年全国大选前接受本报专访也坦承,她有过七上八下的心情,但在柔佛州选助选时面向群众时,大部分的反应挺好,帮助她慢慢克服恐惧及阴影,而她最终成功捍卫古来国席。
“爪夷书法”风波发生迄今时隔5年,张念群则已离开教育部,受委通讯部副部长。其部门属下的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早前宣布,国内拥有至少800万名注册用户的社媒及互联网信息服务,必须向政府申请应用服务供应商类别执照,并随著社媒服务监管框架的推出,此措施将在2025年1月1日生效,此举如今引起另一个问题,即当权者会否借此遏制言论自由。
当《东方日报》询及,有声音认为此举会遭当权者或从政者利用,从而限制言论自由或逃避回应弊端课题;张念群则认为,这考验政治人物本身的智慧。
她说,作为掌握公权力的政治人物,是不可能逃过公众的眼光,至于回不回应就回到个人智慧的问题。
对她来说,从政者回应争议课题相等于把事情解释清楚,但不回应的话,可能有关人士觉得事情不重要、只是一时的舆论,但最终都会影响到从政者本身的公众形象。
当本报记者重提“爪夷书法”风波课题,此事属于网络公审或网络霸凌时,张念群则回应,此事的确对她形成了一个压力。
“作为一个从政者、公众人物,不可能逃脱大家的舆论压力。”
对于政治人物应该要以怎样的心态来看舆论压力,张念群则与本报分享了她的做法,从她的角度来看,她会把留言分成几个部分。
她说,在网络留言当中,一些合理有建设性的问题,纵然较为刁钻吗,但这是从政者无法去逃避、需要去正视的意见。
“政治人物不能够只选择去接受鲜花与掌声,而去逃避不喜欢听或不怎么好听的课题,这也是从政工作的一环。”
不过,她也称,有些留言则是纯粹来捣乱,若是在她个人的平台出现这些留言,如:“哎呀,又看到你的新闻了,我一看到就生气”,坦白讲,如果那天刚好遇到她本身特别不爽的话,她会直接封杀(ban)有关网民的留言。
“这是为什么呢?坦白讲,我(张念群)是很想笑那个(到她社媒平台来特意捣乱)的人,就是你不想看到我分享的东西、看到会弄到心情不爽时,你又来我的平台来找不爽,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选择不关注我或列为黑名单,因这是面子书给你的平台与关键词,但既然你不要这样做,那么我可以帮你禁止,从此以后,你就看不到我的东西。”
另一方面,至于大马目前有即限制涉及3R课题即种族(Race)、宗教(Religion)与王室(Royalty)的敏感言论,使到有人担心网络安全法出台加剧限制;张念群则说,3R内容在大马本来就是属于敏感课题。
张念群说,她们都希望大家可以很理智去讨论,可是也必须承认没有好好去监督,在必要的时间,如果失控的话,可能需要采取更偏激的手段,到时也是怪政府的。
当权者需思考如何治理网络安全
她称,在网络安全立法上,向来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觉得政府管得太多、另一种则是觉得政府管得太少,这也是给当权者的一个思考,到底要如何去拿捏。
她也举例称,英国爆发的极右翼骚乱事件的例子,更让她们更警惕网络上的煽风点火。
据她剖析,英国发生的极右翼骚乱事件有好几个因素造成,第一个因素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KOL),在没有查清事实下发言,但流量却很大,流量在引导舆论,另一些因素包括从政者的挑动,有极右派从政者去煽动且动员,使到事件越演越烈。
英国在7月30日至8月7日期间爆发大规模极右翼骚乱与反移民示威活动,事件起源于绍斯波发生的青少年持刀袭击3名女童导致丧生的案件,社媒上传播的虚假谣言称,袭击者是一名寻求庇护的穆斯林,极右派在多地示威反移民演变成连日骚乱;据英国媒体报导,嫌犯确认为17岁的鲁达库巴纳,出生于威尔斯,他的父母来自非洲国家卢安达。
张念群反问:“我国是否也有影响力很大的网络意见领袖呢?在一些敏感议题上,网络的似是而非的言论是否需要警惕呢?”
她称,政府也在做很多减压的工作,避免一些课题比如豁免旅游签证等政策,遭到有心人用来攻击。
她不讳言,网络的好处就是它赋予每个人一把声音,这是以前传统媒体做不到的事,传统媒体即便有读者来函,也未必会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