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哈尔移动城堡》中的哈尔不食人间烟火,却有一双巧手能够变出可爱的袖珍屋,还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拥有文学作者、小学老师以及游戏治疗师“三重”身份的萧丽芬,同时热爱尝试各种手工艺。
从陶笛到电子琴,针笔画到压克力画(Acrylic),黏土工到微缩模型(Miniature),小说到插画通通都难不倒她,说是实实在在的才女也不为过。
出生于沙巴的萧丽芬,如今在槟城一间华小执教,她在接受《东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多重的身份,令她的朋友圈有来自各个年龄层的小朋友和“大朋友”。
她说,虽然不时听闻教职工作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惟她入行至今30载,一直秉持工作和生活分开的原则。教育领域的工作都会选择在校内完成,不会把工作情绪带回家。
“我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下班后我会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单单看我的面子书,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实际是从事什么行业。”
自小就在文青姐姐的陶冶下爱上文字,亦有一手好文笔,小学第一次投稿参赛就获得冠军,为其文学生涯开了亮眼的头球。
她透露,于1987年在山打根当地一所学校担任临教,不久后就正式成为全职教师。惟,教职人员的身份并没有阻碍其在文艺方面的发展。当年的她依旧热爱画画、写作和摄像。
除此之外,萧丽芬表示,从过去出版过的书籍以及连载绘图,累积不少粉丝,后者不少更从书友变成现实朋友。而她与曾经教导过的学生依旧保持良好关系。
“我常常都会跟他们(学生)说,我们都是朋友,长大以后,记得找老师一起喝茶。”
她认为,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敌对模式,有时候学生不听教只是时机未到。而其印象中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无论身在什么领域,相见后,对于个人的专业仍能侃侃而谈。
“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他们会介绍我看电影,如何从网站下载影片。近期还有教我安装画板软件,而这些都是一些毕业了多年的学生教我的(知识)。”
她称,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赋予学生知识;惟他日学生回赠的却是个别不同的人生阅历。因此,她偶尔也会发挥所长,把从旧生那儿的所见所闻运用在故事题材。
“我曾经把一班跟我很要好的学生名字写在(科幻小说)书里,他们知道后很开心!对我来说更好了,因为有了现成的小朋友(角色),不用想破头!”
业馀时间经营亲子游戏治疗
萧丽芬于90年代,因父亲病重期间,阅读到关于生死学相关的书籍,其中一篇关于催眠得知前世今生的文章,深得其心。7年前,在机缘巧合之下决定报读催眠课程。
她表示,在过程中除了了解催眠的学问,同时受鼓励继续进修,故在半工半读之下,获得了心理学及科技资讯双学士学位。惟,她未安于当下,仍继续修读萨提亚原生家庭治疗模式。
她说,过去曾向往相关领域发展,惟近年来重心渐转,虽然至今未转行,不过却能活学活用在生活里,对于反常行为以及情绪病患者更有同理心。
“我丈夫过去曾就心脏疾病动手术,也许因为太过害怕,他术后的心率和呼吸都十分急促。为了舒缓他的紧张感,我尝试使用催眠的方式,让他能够听到我说的话,感受我的存在,当下真的奏效,丈夫的心跳都变得平顺许多。”
除此之外,萧丽芬在修读心理学过程中接触游戏治疗后颇感有趣,故毅然报读相关课程,并在业馀时间经营亲子游戏治疗师。
她表示,一些小朋友突然性情大变,变得叛逆、暴力等不寻常的行为,家人束手无策之下,就会上门求助。其中在她处理的个案中,多半涉及手足竞争,再来就是家庭因素或校园霸凌所致。
“我最常用的治疗法是‘动物家族’,一开始准备各色各样的动物,分别让孩子选择以不同的动物代表各个家庭成员。从而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位家庭成员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她说,不同的动物扮演著不同的人格角色,不过这些角色都会随著治疗期深浅而有所改变,同时象征著孩子的心境转变。
她续说,除了先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也会针对个案制作专属的绘本或者是其它手工品,好让能够更轻易地与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