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工业4.0的到来,再加上人工智慧(AI)的崛起,林昕倪了解到,现在的老师若只是教书或遭淘汰,反之育人工作则犹如开垦者在播种。
林昕倪(37岁)说,未来不被淘汰的工作,或许就是与人连结的工作,也是许多父母反对的职业,如发型师、造型师、服装设计师、摄影师、歌手、演员等艺术创作者,因为人工智能只会拷贝及张贴,机器人不会看人脸色照顾他人情感,所以人类理应操控AI,而不是被AI操控。
她于2017年开始将“萨提尔”及“学思达”两大学派结合教学,从照顾孩子情绪开始,无意间也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思考及表达,进而学会回答问题的技巧。
这个无心插柳的创意教学,让她成为楷模,其他老师纷纷要求她开放教室,让更多老师观摩学习,也与不主张考试及作业的21世纪教学法不谋而合。
林昕倪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她爱好看电影追剧、阅读、参加工作坊及听讲座,因而从中获得启发,透过视频简单化的传达,深入浅让学生明白“萨提尔”概念。
“我会将一些电影、电视视频剪接后让学生观看,从中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情绪所带来的行为、感受、想法等深层观点,也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
此外,她也看清孩子需要的是学会自学、思考、表达(学思达),所以将萨提尔概念结合学思达,让学生从中看见自己的资源,而阅读是创意教学的入门。她为了鼓励学生阅读,自掏腰包为郊区学校添购优质儿童文学作品、绘本等。
如今KSSR教学强调策高思维,倾向让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及感受,如四年级华文第一堂课,就要学生鉴赏美无所不在。她就配合体育课,带领孩子躺在大草场中央,享受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
“四年级课文也有一章节要孩子把握当下,这让成人都未必做得到的课题,我就让孩子尽兴地玩游戏,没有作业及考试的束缚,体会当下的感觉。”
疏导学生情绪 从而改善纪律
林昕倪在微型小学执教,发现乡区孩子识字能力有限,通常一篇作文因为不懂内容而无法回答,进而交白卷。
这些学生父母都是以务农为主,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两极化,有者一再强调要考好成绩避免走回父母旧路,有者则因为教育程度不高而选择“手机喂养”。
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放空,有些孩子则不被允许哭泣及表达情绪,即使要哭都得使用枕头盖著头部避免哭出声,有者则躲在房间一角啜泣,有一名11岁孩子更出现自残现象。
“我进班后,一些孩子因为情绪问题而无法提起劲,所以我都会先处理学生的情绪,包括允许他们哭泣、使用情绪卡让孩子辨识情绪,或者聆听他们的不满,经过疏导后学生即可专心上课。”
在照顾他们的情绪允许他们表达后,教学的成效出乎预料,不仅改善学生纪律问题、甚至勾起他们的自学兴趣。
在新学年面对新一批的学生至今,她用了一年“翻土”,然而面对他们呆滞的眼神几乎就要泄气而想放弃时,突然一名学生在校内作文比赛中,写出以爱为导向的作文,让她重燃希望,奠定了其不可放弃的信念。
受补习老师启发 从小立志执教鞭
林昕倪因为在学生时期看见补习老师收半价学费,让贫困学生有得补习又照顾到自尊,再加上看见老师活泼的教学法,从小就立志成为老师。
她2004年从临教出身,在槟城威北平安村马华小学任职2年后申请假期师范课程(KDPM-LPBS),进入大山脚端姑百能师范学院中文组半工半读,并于2009年正式受雇成为老师。
任职3年后,她于2012年申请在开放大学修读中文系,2016年毕业后,告别其任职12年的马华小学,于2016年在文蒙里玛农民小学微型小学执教至今。
尽管半工读生活艰辛,不过好学的她,仍先后完成了“萨提尔原生家庭心理学治疗”证书课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初阶课程”及“艺术治疗初级课程”,并担任北马儿童阅读营工委至今。
萨提尔等学说都是很理论的心理学,如何贯彻及实践,让她利用5年时间沉淀。为了实践所学,她于2016年在瓜拉古楼育才小学参与学思达教学工作坊,认识了台湾李崇建老师的对话模式,让她终于顿悟。
学习权交还给学生
“学思达”是一套为学生所设计的教学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写作等多元能力,让学生成为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的未来人才,把讲台还给学生,老师转换成主持人、引导者、课堂设计者,把学习权交还给学生。
“萨提尔模式”(Satir Model)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尔提出的心理治疗方式,她以创新概念来探索人的内在,包括提出冰山理论、应对姿态、家庭重塑等。人与人相处的行为与话语都只是水面上冰山一角,水面下还有更深的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层面。人们看不见彼此的内在,只能猜想、揣测、自以为是,冲突因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