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作品从构思、剪贴到创作都是由小孩独力完成。在爸爸妈妈和手工艺导师苏基里伊鲁斯(Md.Shukri Edrus)的鼓励下,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轻松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面具。
“我只是给小朋友一个主题,但他们却可以创作出许多精彩故事。”每一次苏基里与孩子讨论的作品时,都会讶异于孩子的创意无限。
在场所见,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面具各式各样,有的做成白兔,有的做成小熊,有的做成印第安面具,还有一些直接在面具粘上纸条做成“胡须”呢,饶富趣味。
“一般上,小朋友都会喜欢做手工,当他们看到喜欢的手工品,都会先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老师们再教他们如何制作,他们就会很乖的在椅子上制作成品。”
他说,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很好动,要他们静静坐著确实很难,因此他会把一些手工作品拿出来,吸引小孩的目光,让他们静静坐下来。
父母学会放手 自行摸索学习
“我们都会让小朋友选择他们喜欢的手工,再让他们选择要做的手工模型,不过,我们还是会依照小朋友的能力,让他们去完成。”
苏基里表示,如果孩子选择在他们能力范围外的手工模型,老师都会先向他解释这模型可能无法在其能力范围内完成,让他们再做选择,可是如果孩子还是坚持,老师都会让他们先去制作,如果不行,还是会再给予他们劝导,让他们再选择其他的。
“我们都不鼓励小朋友选择他们能力范围外的手工,因为如果在过程中他们制作不出来的话,会打击小朋友的信心,不过小朋友如果还是坚持,我们还是会先让他们去‘碰壁’,然后再慢慢地引导他们,完成后再向他们解释。”
“我发现小朋友很享受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在他们的眼中手工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然而,许多人包括父母,都不了解小孩的天真与童趣。”
他说,有些父母甚至在不知不觉就会把孩子的心灵幼苗给摧残,比如当他们在制作手工艺品时,爸妈一句“不好”、“你不会的”类似否定的话,都会让孩子觉得没有成就感,所以,小朋友不敢、不肯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增进亲子关系
苏基里表示,大人与小孩都一样,学习手工都是在磨练个人的耐心与毅力,也能帮助个人启发创意,进而建立自信心。
眼看家长们在孩子面前故作镇静,不知该从哪里入手;可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能够一起参与,就是最大的快乐。
苏基里形容,小朋友就像海绵,很容易吸收大人的一言一行。“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教导他们,孩子们总会从我们这里学到东西,所以,如果大人对手艺没兴趣,小朋友也不会产生兴趣。”
当孩子骄傲地展示自己充满奇思妙想的小作品时,心中的激动早已超越了一切。趣味十足的面具,蕴含孩子的无限创意。面对能带给孩子们巨大快乐,你还在等什么呢?
强迫参加兴趣班 孩子更抗拒
苏基里指出,家长带小孩来手艺班时,他都会先和小孩沟通,询问小孩是否有兴趣学手工,因为这非常重要,“大人不能勉强小孩去学任何东西,如果强逼性的要小孩学习手艺,这可能会打击小孩的自信,何况小孩没有兴趣,他们也会觉得非常无趣。”
“其实,不只是我在教导孩子们,他们的纯真间接地也在教育我,让我上课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工作坊里展现的是,师生双向的学习与成长。
苏基里举例,“‘学音乐’不等于‘学乐器’,应以培养美感及欣赏能力为目的。很多人小时候都学音乐,不过回想起来,似乎不快乐居多。主因在于家长求好心切,总希望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造成孩子们离美的感受越来越远。”
学手工不但能磨练个人的耐心与毅力,还能帮助个人建立自信心;许多家长不仅是让子女学习手工艺,甚至也一起投入学习。
他指出,许多家长都把小孩送到手工艺班,以训练小孩的毅力。据家长过后反映,学了手工艺后,小孩的性格都有显著改变。
“到我们这里来上手艺课的小孩都非常喜欢,他们都会非常期待下一次课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非常快乐以及自信。”
发挥创意 多做尝试寻突破
人文精神的铸造,不仅是课堂上的讲义,而必需贯彻到生活当中。要培养懂得欣赏艺术的新生代,便需要让小朋友明白艺术来自于生活,并非凭空想像。
“手工也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所以,老师们都会不断地学习、创新,制作新成品。很多时候,老师们都会突破传统,结合两种以上的手艺,去制造一个成品,以求新突破,这样也不会让学习手艺的学生们感到烦闷。”
“手工艺可说是一种很深的艺术,所以,我都会不断地自我增值,然后在自己的手工班上,不断增加新课程,以让孩子有更多选择。”
苏基里也表示,手工艺不但能训练个人的耐心与毅力,也能让全身都在运动。“在制作一个手工成品的时候,除了手在动外,脑袋也会跟著动,而且有时候制作手工需要其他东西辅助,所以可说是全身都在动,不是只有手在动。”
另外,他说,孩子们也可借此知道自己可以做出很好的手工作品,并学习一门好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