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跳跃,弯腰,垫脚…除了语言,肢体动作也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She Moves Me全女班舞者希望籍由肢体的魅力,舞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们会透过舞蹈的方式演绎出来,但观众所理解到的含义或许又不一样。”The KL Movement创办人兼活动艺术总监,郑娟清(Michelle Jueney)说道。
由The KL Movement发起的“She Moves Me”是一场由9位女性演出的舞蹈艺术表演。9个女生,9个不同的人生,9个不同的故事,却因此次的机缘巧合聚集在一起,共同舞出他们的故事。演出主题是“女性当自强”,鼓励女性无论站在哪一个岗位,都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希望社会能看见女性在生活、工作上的努力,肯定她们的付出,并给予公平的待遇。
对于此次的演出主题,身为演出者之一的陈延信(Joanna Tan)深有感悟。舞者一向以光鲜亮丽的外表示人,尤其古典音乐家更是重视自己的外表,因为这是她们的“工具”。“音乐家的工具是乐器,坏了尚可更换,但舞蹈家的身体只有一幅,所以大家特别小心翼翼,不让任何疤痕出现在上面。”然而,今年年中因身体状况而动刀,令她明白疤痕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痕迹。“身体有了瑕疵,才能更好地将故事体现出来,因为每道疤痕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于是,她努力设法将疤痕的美体现出来,她相信社会上有许多人都经历过这些磨难,只是没有诉说的对象,所以她希望这个故事能达到鼓励的作用。
致敬本地舞蹈先驱
“我们也会趁著这个演出机会,颁发感谢状于大马舞蹈界先驱李丽兰(Lee Lee Lan)。”郑娟清指出,此番作为是为了感谢李丽兰作为本地舞蹈界先驱,为许多本地舞蹈家奠下深厚的奠基,挖掘出他们对舞蹈的天赋与热诚。李丽兰所创办的Federal Academy of Ballet是大马早期少有的舞蹈学院之一,从年轻到老,该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现年73岁的她更是去年才退休。她笑称遇见学生与她打招呼时,有时候确实“想不起”。“本地也有许多男性舞蹈先驱,但许多人只看到他们,却忘了也有像李丽兰这样辛勤付出的女性。”郑娟清说道。
从早看到晚 在艺术洗涤中成长
“这一行不大,以前我们都相互认识,只是一直没有合作的机会。”郑娟清透露,当初想到要办一个以女性为主题的演出时,便开始物色合适的人选,“这些人必须是一些比较出色的艺术表演者。”对于选上这8位“同行”做拍档,最大的原因是大家都拥有一个共同点——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与深厚的古典舞蹈底子。
演出当天,开场秀将以“浓缩咖啡”(Espresso)为题,由其中6人参与。“将其命名为浓缩咖啡,其实是隐射现代人的生活与步伐。”现代人工作繁忙,或需兼顾家庭,在身心疲惫却不得不拖著沉重的身子完成一天下来的工作,即便是一杯普通的咖啡也无法提神,需要双倍才行。观看每一场舞蹈演出都是一次的心灵洗涤,每个人对肢体语言都有不同的理解。“艺术没有对错,只有个人的成长与领悟。”郑娟清笑言,观看舞蹈演出是培养独立思维的好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领悟与理解。
“She Moves Me”演出分为4段:早上、中五、下午、晚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事。”郑娟清指出,许多舞蹈演出是直接分为第一幕、第二幕等,“…有点像在学院呈堂般。”于是,为了让观众能看得更投入,她特别选择加入这个元素,“那么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更有感觉,等于“从早看到晚”。”
最大瓶颈 资金不足
万事起头难,筹办活动总是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而郑娟清面对的同样也是表演艺术界常面对的问题——资金不足。本地表演艺术经常会在售票时期便邀请企业进行赞助,也就是以购买团票的方式来赞助艺术活动,而公司旗下的员工便可凭票入场观赏节目,一举两得。然而,行外人常对表演艺术抱有疑惑,甚至认为观看表演艺术是“浪费钱”的一件事。郑娟清曾在寻求赞助时,遭质问:“花钱吃饭,能医肚子;花钱投资,能有回酬;花钱看一场表演艺术,我能得到什么?”
她感慨,大马人对表演艺术不了解,并不认为艺术能陶冶性情,也不理解艺术对一个孩子个性培养及熏陶的重要性。当她在一些舞蹈学院兜售The KL Movement门票时,许多家长不愿掏钱买票让孩子去看,“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何学院办一年一度的毕业舞蹈表演只需15令吉,而看我们办的表演需要40令吉。”她苦笑,家长不理解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还需要广阔的视野与艺术鉴赏的能力。
设基金会 保障舞者晚年生活
从今年2月筹办“SheMovesMe”至今,500张门票有1/3仍未售出,郑娟清为此感到担忧,“或许是我们的知名度不够吧!”许多知名企业只愿意赞助知名度较高的团体进行演出,“难道我们不值得为好的点子、好的概念、好的表演买单,反而只看名声够不够大吗?”
这是The KL Movement第一次邀请其他“同行”一起合作做演出,郑娟清特别趁著演出,设立基金会,希望有热心人士能前来赞助。她指出,独立舞蹈家若只是单凭表演艺术过活,是没有保险或公积金的保障,“现在的你还能跳舞,但当年纪越来越大时,你又还能不能继续跳(舞)下去?”为此,她设立这项基金会,要是The KL Movement能在往后继续筹办更多表演艺术活动,那么所有参与的舞者可以在年老时,从基金会中获取一笔“养老金”。凭著满腔热血,尽管碰了这么多软硬钉子,需要自掏腰包完成这项演出,郑娟清仍坚持做下去,只是“不知道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本地艺术风气不佳,无论是音乐、画作或表演艺术对许多人来说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比起海外“艺术便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念,我们确实还差一大截。本地艺术界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或许在进步之前,我们得先“教育”家长,甚至在校内进行各种艺术熏陶,才能真正让人们看见艺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