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人认为读书只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何必说什么‘能力’?”
日本作家,也是明治大学教授的斋藤孝在著作《读书力》里表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形成改变思维的能力、提升交际的能力、构成个人进化的能力。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蒋丰认为,从人们说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里不难发现,从古至今,读书在很多情况下是和某种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以致社会为此推出各种各样的“读书法”,却很少看到提倡培养“读书力”。
他认为,“读书法”强调的是一种单项技能,而“读书力”则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就犹如中国的插花、书法、剑术、柔术、沏茶传到日本以后分别演变成为花道、书道、剑道、柔道、茶道一样,形成一种含有精神文化的“道”。日本将来是否还会形成“读书道”尚不得知,但“读书力”高于“读书法”,是不存疑问的。
日本在2008年6月制定2010年为“国民读书年”,政府和图书馆都忙著举办读书活动。此前,日本曾于2005年制定《文字、铅字文化法》,次年11月,举行与此有关的“语言能力与日本未来”专题研讨会。当时,研讨会向社会呼吁,主张在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开展读书推进活动,开展文字、铅字文化推进活动,进而提出“国民读书年的倡议”。
美国教育家(Mortimer J.Adler)在1940年出版《如何阅读一本书》,1972年被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被誉为有关阅读,永不退色的经典。书中提到:“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需要先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个能力很重要,因为出了社会后你就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如果你还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你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你。”
“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需要有一些主动的动力,如果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就像你想阅读一本书,你就一定不会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态下阅读,而且你越主动,效果会越好,你花更多心思在书上,你在阅读里的探索能力就越强,收获就更多。”
PISA计划剖析中学生阅读素养
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简称PISA),每3年进行一次,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其评估结果对多国的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比方说,韩国在2006年度调查结果公布后奋起直追,而德国也迅速进行教育改革,缩小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距。最早始于2000年,最近的一次,在2009年。
2009年的第四次PISA评估检测74个国家的52万2000名学生的阅读能力(reading literacy)、数学(mathematics)和科学(scientific)了解能力,其中有4999人来自马来西亚。
在74个国家当中,大马学生的阅读能力排名第55位;数学知识方面则排名第57位;而科学取得第52位的排名,在邻国表现中,不如新加坡和泰国,仅超越印尼。
PISA会在各个国家中,抽取4500到1万名国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担任调查对象,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试题著重于应用及情境化。受测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与认知技能,针对情境化的问题自行建构答案,以便深入检视学生的基础素养。
2009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在3项测试里,都取得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关注。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位居第二的韩国学生17分;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分为600分和575分,分别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
在这份成绩单上,阅读素养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上海、韩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数学素养前5位为中国上海、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中华台北,科学素养前5位为中国上海、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除了芬兰之外,亚洲国家和地区可谓独占鳌头。
亚洲中学生基础能力较高
PISA在2010年杪公布2009年的监测结果,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随即在2011年1月发表署名文章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俄中学生的智力和文化程度远远落后。”
俄罗斯参加PISA10年来,一直疲于“补漏洞”。2003年调查发现,俄中学生对图表知之甚少,后来教科书中就增加相关内容;发现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就赶紧在教材中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只注意修修补补,不考虑在教育体系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PISA的调查结果对俄罗斯社会产生极大的震动。不少俄罗斯教育专家认为,问题不在于俄没有好老师,中学生也并不笨,关键问题出在教育大纲和教材上。
俄教育工作者形像地比喻说:“俄教材的任务好比是儿童吃的苹果酱,送到学生的嘴里,就一下子咽到了胃里,而PISA提出的任务像是给学生一个新鲜的苹果,让学生先尝一尝,然后再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