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学生的怂恿下,一同逛热闹的雅典市场,他在逛完后惊叹:“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那么多!”说公元前的人或许有点太久远,可当代也有不少人奉行简约生活,极端一点的甚至是过著零消费、零消耗的日子。
零消耗生活的正面收获
欧美人似乎更早领会丢掉身外物的生活哲学,2009年的一套纪录片《零冲击生活》(NoImpact Man)记录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作家柯林比万(Collin Beavan)一家人,为了不对大自然产生冲击,而进行为期一年的“零碳生活实验”。过惯奢华生活的柯林关心历史和政治,而他认为自己明明知道世界正在迅速转变,却始终缺乏行动,因此决定从自己和家人开始,为地球尽一分力。
零碳生活的第一步,是只吃蔬菜和当地出产的食物,这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里,并非易事。因为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他们无法让2岁女儿使用一次性纸尿片,而必须改用尿布。另外,他们也不能乘搭电梯和使用汽车,他们家没有电供,得用自制的蜡烛;没有厕纸和纸巾,只用水和棉布;食物里不添加调味品,日用清洗剂是用菜油、烘干的苏打、醋、硼砂混合制成。
这样的日子对习惯了城市生活,对周边便利感到理所当然的人来说,确实很可怕,然而一家人还是过得有滋有味。妻子米歇尔(Michelle)虽然没那么“自然”,她仍是喝咖啡,也继续使用化工护肤品,但无可否认是,她尽力配合,跟随丈夫完成这个实验。2岁的女儿更是了不起,父亲用纯棉布给她裹尿布,她自愿帮爸爸用脚丫踩洗脏衣服,懵懂地支援父亲的自然生活法则。
在实验期间,一家人经历了各种挣扎,表面上虽然做了许多牺牲,忍受了各种不便,却意外地发现这个实验逐渐改变了他们的思考方式与生活哲学。一年下来,除了减少对环境的冲击以外,改变了往日以过度消费来弥补辛劳工作的做法;增加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拉近了距离;改变饮食与行动方式也让他们变的更健康、更快乐,这些结果都是始料未及的意外收获。
低欲望生活的负面影响
日本作家坂口恭平(Kyohei Sakaguchi)在2010年的著作《从零开始的城市型狩猎采集生活》中提到“城市物产”,城里一年四季盛产垃圾,像一座原始森林,狩猎、采集就足以过活。话说回来,以垃圾为生,这样的城市生活恰恰建立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丢弃与浪费上。
坂口鼓吹这种在城里靠捡垃圾过活的生活方式,但其实他并没有尝试过。
他一家三口居住在70平方公尺的公寓,另外租有事务所,还造了一个移动式住宅;因为有轮子,所以法律上不算房子。他说:“人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都绝对能活下去。”当然,坂口不是要煽动人们去实践“城市型狩猎采集生活”,其苦心在于启发人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转换对“房子”、“工作”、“生活”的固有观念,最大限度地发现最小限度的生活。像流浪者那样、像擦鞋匠那样,在街头撑起一把阳伞,没有四壁却拥有全部空间。
坂口学建筑出身,但没有建筑师资格,是不建的建筑家。建筑家的使命似乎就是建,建才能有钱,但放眼日本,建筑已过多,令他感到绝望。他要建鸟巢似的房子,从流浪者的小屋看到了希望之光。他认可的建筑家应该思考城市,能够将人与人居住空间的关系性彻底构造化。
人以生活、进步为名盖满了房屋,据统计,日本将近6000万户房屋,其中逾700万户因各种原因而无人居住,东京就空了70万户。
日本年轻人不想买房子
坂口以摄影起家,还搞当代艺术,令人疑惑他是否在搞行为艺术,不过是美术中的寓言而已,却也若有所思:固然不想狩猎或采集垃圾,在城里过原始生活,但是该还是不该奢望更大些的房子呢?
或许在思考这件事前,更应该看看日本经济现时所面对的问题。日本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2015年4月出版的著作《低欲望社会》就提到了年轻人越来越没有欲望,贷款利息低得史无前例,年轻人也不买房子,这使日本不断衰退。然而,大前承认,年轻人越来越不太有欲望,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