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温丽媚
(吉隆坡6日讯)由董总主导的全国华小校地主权问卷,如火如荼进行中,巴生谷地区究竟有多少间华小,校地主权情况依然不明朗化,当局尚在统计中;关心华小发展的各方劝促各华小董事部尽快厘清实况,趁著这一波的行动,把华小校地主权搞清楚。
雪隆地区数位华小董事部和华小发展委员会的代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皆表示,目前仍无法掌握隆雪区华小,有多少间校地主权不属于校方及董事部,目前董总仍在调查有关数据。
这批华教人士说,校方和董事部需针对合作条款或是地契转让事项,清楚列明和交代,厘清校地的拥有权和使用权,以免日后会出现变卦。趁著这一波的调查,把事情理清楚,有问题时可即刻作出补救行动。
立场差异引发争议
此外,八打灵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张国郁指出,学校建立在私人地上,或多或少会面对一定的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迫迁的情况。
“一些是以个人名义或是企业单位出租或借让地方建设华小;另外则是捐出土地作为建校用途。无论如何,两者间若是在协调及法律程序上未够完善,便会出现立场差异同时引发争议,最终也会演变成华小受到伤害。”
所以他建议校方及董事部,尽快厘清一切,把有问题的地方即刻点出来,并尽快解决。
吉隆坡南区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杨国瑞也表示,纵使是建在政府地,也可能会面对不同单位在掌控土地权后,出现征用土地兴建其他用途的问题。
“举例说,精武华小也曾因建立在政府地,而导致校地差点被征用。”
他说,过去也曾有信托人或其继承人出现出尔反尔的现象,因此避免校地被随意争夺或更迁,故教育部也提出的新制度,若是捐地,虽为信托人管理,但决定权将归该校的董事部。
“因此,在新制度下,任何买卖转让校地或是作为发展用途的决定,都必须通过董事会三分之二的支持,才能进行。”
后代收回土地引发校地风波
冼都华小董事长兼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副主席王鸿财表示,我国有不少的华小校地风波,都是因为隔代观念不同所引发的。
“许多老一辈的企业家,都热心华教发展,并乐于让出土地用于建校;反之数十年后其子孙后代却不苟同,所以就会出现分歧现象,接下来就会收回土地使用权等迫迁的事情。”
他也欣慰地表示,许多案例在经过协调后,最后也没有闹得太不愉快;新地主一般也都会考量华教发展,与董事部达成协议,选择以租借、以地换地或是买卖形式解决问题。
他补充,若是协商失败,对方执意“收地”也无可奈何,则只能透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
甲洞华小董事长谢南才也认为,在任的董事会成员都必须深谋远虑,设想未来可能会影响学校发展的方针。
“校方和应届的董事部要掌握并深入了解学校运作,尤其是校地的拥有权在经历时代变迁,也许在期间已有变化,因此董事部成员应当更进相关事宜。”
另一方面,八打灵县发展华小工委会执行顾问林家光指出,隆市鲜少面对华小因强制迫迁而闹得不愉快;不过的确有许多学校建立在私人企业地段,而后者若是售地,一般都愿意以“以地换地”或是资助迁校费用安顿涉及的学校。
“就像燕美华小(旧址)也是私人地,当时该地点升值为黄金地段,后经发展商购地后,有关单位买回一块地给他们(校方),然后也资助了一笔办校经费,其实对当时候来说,这样的决策对双方都好。另外,黎明华小也曾面对同样情形。”
巴生发展华校工委会主席李维念则说,有时候地主收回校地,并不一定是因为私人利益关系,也有可能因为该地点已不再适合用于办学或是不利于学校未来发展。
“巴生循民华小过去因为私人校地太小而没有发展空间,后来与地主协议在另处购地以便迁校,但由于教育部机制不允许随意迁校,因此由地主提出收地,以便能够让该校顺利搬迁。”
董总发1298问卷调查
董总首席执行长孔婉莹表示,董总为了避免华小未来可能会面对“争地”问题,已向全国1298间华小派发问卷,以便收集各地区华小目前所面对的困境和校内基本的情况。
“我们在2个星期前便把问卷分派到国内所有华小,主要是收集学校的基本数据及了解是否有学校的校地仍然建立在私人地上。预计在3月底收齐,会在整合数据后,向各校和外界发布。”
她接受《东方日报》采访时说,经追查和分析后,董总会针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作出应对方式,务必尽力助各校的问题。
对于网络消息指有家长担心,若地主收回校地,学校将关闭一事,孔婉莹强调,华小不会因为校地问题,而面临关闭。
“华小是在教育部管辖内,同时也在国家教育体制的保护下,不会因为地主收回土地,而决定华小是否会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