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17日讯)霹雳州玲珑早年盛产烟草,更被冠以“小仰光”的称号,但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烟草业已经从高峰期的上千户居民栽种烟草,凋零至现在只有三至四户栽种,盛景不再!
在19世纪末期,广东、广西与福建等籍贯的华裔先贤,在霹雳河上游垦荒种植烟草,而4个华人新村,即阿育嘉拉、士拉百加、巴登古鲁及哥打淡板,则是当年盛产烟草的地区,优质的烟草一度远销至印度与缅甸等地。
我国烟农种植的烟草有两种,玲珑烟农所种植的是土烟,烟味浓,一般供制雪茄、纸烟及牙烟等;另一种是黄烟,即吉兰丹州烟农所种值,主要是制造香烟。
上世纪60年至90年代,土烟的需求高,玲珑因生产土烟而闻名遐迩,繁华一时。然而,随著时代的变迁,玲珑的烟农已剧降至目前仅剩三至四户,而烟草收购商,更是从早年的十余家减至两家。
据了解,玲珑的烟草业没落,受到各项因素影响,包括此行业须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年轻人却步;政府推广健康生活,向烟厂征收高税务;栽种成本高,收入微薄,以及土烟通常是年长者在抽,时下年轻人少抽,市场需求萎缩等。
目前尚在栽种烟草的玲珑烟农罗志明(57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感慨,过去有上千人种植烟草,过后烟农减至只有三至四人栽种而已。
年轻人少抽雪茄
他分析,少人栽种的原因之一,包括成本增加,但收入相对微薄。“最近一批6英亩的烟草地,投资成本1万1000令吉,如果丰收可卖2万到3万令吉,还算过得去,然而,这一行是靠天吃饭,若没有风调雨顺或干旱就会歉收,影响收入。”
他提到,过去虽有上千人种植烟草,但当时的市场需求量非常高,烟草收购商抢著要货,但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如今需求剧减,烟草采收后,收购商也不来收货,烟农只能无奈将处理好的烟草囤放在家里,资金卡住,周转不灵。”
罗志明说,另一造成土烟没落的原因,与土烟的市场已萎缩悠关,有抽雪茄习惯者大多是年长者,年轻人少抽。
他补充,这一行业还得早出晚归,在烈阳下工作,对年轻人没吸引力,所以,许多年轻人已外流到城市工作,而他本身已50余岁,再种两三年就打算不再栽种。
不断换地栽种 烟草长得更好
为了确保烟草的品质,罗志明与妻子陈丽梅(48岁),过著“游牧民族”的耕种方式,不断更换栽种地点。
从事此行业21年的罗志明告知,同一地段只种一批的烟草,则烟草就能长得漂亮,但也有一些烟农多年来在同一块地段栽种。“以前多人栽种,要觅寻地段不容易,如今较少人栽种,觅地比以前相对容易。”
他告知,有时是与新开辟的油棕园园主洽谈,以便在后者的园地栽种烟草,并协助园主打理油棕园,达致双赢。
他分享说,烟草栽种首先是撒种,再用油棕叶遮阳和遮雨,一个月后才将幼苗移植,栽种3个月后开始采烟叶,待烟草长至8个月后,就宣告收成结束。
他也表示,越大片的叶子,价钱越好,而采收后的叶子要晒一个星期,再把烟叶置于烘室内烘一个星期,就能售卖予收购商。
需求大减 收购商转行
土烟草需求减少,收购商改行经营其他事业,仅将收购烟草当著副业。
玲珑烟草收购商新联泰业主郑仕铁(72岁)说,土烟草的黄金时期是60至70年代,80至90年代还相当兴盛,几乎每一户都栽种土烟。
“早年,收购商每日收购几百甚至几千公吨的烟草,收购价每100斤(50公斤)为数百令吉到1000令吉左右,货仓经常堆满货,与现在形成强烈对比。”
他说,政府在多年前以人民健康为理由,向烟厂抽重税,导致很多烟厂承受不了高额的税务,索性结束营业,使烟草收购率下跌,收购商不知道要把货卖给谁。
“现在收购价依然维持在每100斤介于1000至1200令吉,但因需求不大,烟农即使多栽种也没有销路。”
他说,以前玲珑有10多家收购商,现在包括他在内仅剩两家,而事实上,他因不看好土烟草前景,多年前已转行经营轮胎店和销售肥料,将收购烟草当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