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洪流不断演进,陆路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早期作为新山主要运输作用的纱玉河,其运输价值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已无法看到自由地在纱玉河川行,剩余的只有那覆盖在铺盖下,缓缓潺流而且还时时传出恶臭味的河流。
早期的纱玉河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带,直到天猛公依布拉欣1855年开辟新山后,才受到关注。新山先贤也看准纱玉河周边市场的商机,开始大量投资及兴建店铺,自此新山市区的商业与经济活动便热络起来。
然而,商业与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虽然让新山市区逐步迈向繁荣与进步,却也给纱玉河带来了巨大冲击。
邻近纱玉河的中央巴刹抑或是商店,所排出的污水及废物都一一往纱玉河注入,在经年累月的冲击下,纱玉河俨然成为一条污浊河流,河床也越来越浅,交通运输的价值已不存在,昔日清澈景象,早已消失殆尽,变成人们口中的“臭河”。
历史学者吴华就曾将纱玉河形容为像是人体内的大肠,直指纱玉河的功能就像是排泄器官,将新山市区所排出的污水都囤积起来,尔后将这些污水排泄至大海中,这就是纱玉河的功用。
“然而,不停的往纱玉河里头注入污水,却没有定时将清理或是疏通,久而久之,作为排泄器官的纱玉河,也有便秘的一天。”
他续说,虽然政府曾把它疏濬及挖深河床,河堤也重新修建过,但河水仍然黑得像墨汁,且还发出臭味。
纱玉河污染恶化,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新山市政局在基于河流污染有碍市容的美观及卫生条件欠佳的理由下,1980年代花费了数百万令吉,为纱玉河进行美化及铺盖计划。
据了解,政府的计划是在纱玉河上面铺盖了约有600公尺的水泥沟壁,同时也将600公尺的沟壁全部盖顶,将之成为人行道,并与黄亚福街衔接在一起,街道名称则命名为“阿布峇卡走廊”。
纱玉河的首个计划,是由丽士戏院前一直延伸至中央巴刹的行人天桥下,完成首个计划之后,才进行铺盖、挖掘、清理及修建河堤的工程。
排水差常发生水灾
纱玉河铺盖工程逐渐完工,污浊的河流也暂时得到覆盖,但由于排水系统未有完善的规划,因此逢雨必淹。
新山华社元老洪细?回忆,他依稀记得铺盖纱玉河的工程,在80年代初开始进行,当时大家都认为,把污染的纱玉河覆盖起来后,周边商店的生意会随之兴盛。
“岂料,却因为排水系统没有规划好,每逢下雨时,雨水无法有效的排出去,引发新山的严重水灾。”
他忆述,当时新山拉庆体育场举办足球比赛,许多新山人都聚集在体育场观看球赛,突然下起大雨,球赛结束观众步出体育场时,才发现整个新山市中心的积水已达2公尺高,停驶在路边的车辆也因此遭殃。
“若是将纱玉河盖起来,却没有将排水系统规划好,许多后续的问题是会不断出现。”
民众盼恢复清澈河流
直到2003年6月,新山市政局再以美化新山市区为目的,为纱玉河进行了多项美化工程。
美化纱玉河的工程重点,除了将全面展开铺盖纱玉河的工程外,也涵盖铺建人行道与文化广场,耗资2000万令吉打造的纱玉广场(Legaran Segget)在2005年5月完工。
无法解决恶臭飘散
政府不断施计,想办法将这条臭河覆盖起来,却无法解决恶臭味飘散以及群鼠乱窜的问题。
政府重新检讨纱玉河的铺盖工程后,2006年10月在《柔南经济特区发展大蓝图》中,建议重开已被铺盖的纱玉河,让这条河流得以重见天日。
见证新山历史的变迁,被誉为新山母亲河的纱玉河,可说是命运多舛,从往日的清澈见底直到逐渐被污染,然后被政府覆盖,到近期如火如荼展开的整治及重开纱玉河,这条河流都一直在缓缓流著。
新山民众如今都希望看到“臭河”早日恢复昔日的清澈,老新山也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条孕育新山历史的母亲河得以还原当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