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赖清德在召开国安会议后进行记者会,针对中国大陆的“五大国家安全威胁”,提出“17项策略”因应。此举恰逢次日中国当局在北京举办“反分裂国家法20周年座谈会”前夕,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赖清德“17项策略”先发制人
赖清德选择在中共座谈会前一天高调发布“17项策略”,显然借鉴了前任蔡英文的策略,在习近平于201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讲话前抢先表态,成功塑造“抗中保台”的形象。如今,赖清德如法炮制,更进一步将中国定位为“境外敌对势力”,指其自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来,将“武力并吞”视为国家任务。他延续国庆讲话“两岸互不隶属”的立场,以更尖锐的措辞反制中共的统战宣传。
赖清德宣布的“17项策略”涵盖军事、法律、经济、社会领域,包括恢复军事审判制度、修订《反渗透法》、强化国安法制等。这些措施直指中共近年在台渗透与军事威胁,在台湾方面看来,具备一定务实性。然而,其高调推出的时机与姿态,更多透露出政治算计的双重意图:一是抵消中共座谈会可能带来的舆论压力,削弱其统战效果;二是通过言辞激怒对岸,为岛内政策制造“外部正当性”。
自2024年选举以来,民进党面临在野党挑战与民意下滑,赖清德政府急需“国家安全”议题巩固执政根基。通过深化岛内危机感,他试图为绿营政策铺路,重振支持度。
中共座谈会:低调与克制
相较于赖清德的主动出击,3月14日中共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反分裂国家法20周年座谈会”显得低调务实。活动由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赵乐际主持,规格与2020年相当,未见重大政策宣示。这种克制姿态或与当前美中关系下的谨慎态度有关,避免为台海局势升温提供口实。
赵乐际强调“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反‘独’促统”,国台办主任宋涛则称《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台海稳定的重要法律,凸显法律工具在对台政策愈占重要地位。中共未直接回应“17项策略”,也未因赖清德的高调姿态提升反击力度。这种克制或基于两重考量:一是美中元首会面在即,不愿节外生枝;二是研判赖清德意在激怒对岸谋取政治利益,高调回应反为其所用。因此,中共选择让赖的策略在岛内自行受挫,同时保留后续反制空间。
“以法对法”新常态
当前,两岸在法律层面的较量愈发显著。赖清德的“17项策略”以修订《国家安全法》、恢复军事审判等法律手段为核心;中共则依托《反分裂国家法》及“惩独22条”强化“以法反独”。这种“以法对法”的博弈标志著台海局势的新常态。未来,中共或进一步扩大法律制裁范围,而台湾可能立法刁难两岸交流,导致双方在法律战场的交锋持续升温。
对赖清德而言,“17项策略”短期内或能凝聚“抗中”共识,但若执行不当或引发威权复辟疑虑,其政治红利可能迅速消退。对中共而言,低调克制不代表无所作为,其后续反制可能以“软硬兼施”方式展开,通过法律、军事与民间融合,精准统战特定群体并削弱台湾政策效果。
台海冷战的延续
对两岸局势而言,双方各自以法律为武器进行统独的攻防,无疑是紧张对峙下最和平的斗争形式,宛如冷战延续。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大陆的法律不仅约束本国公民,还针对台湾“台独”及“反统”人士施以惩戒;而台湾的措施更多聚焦内部治理。因此,局势升温最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一方面,他们在大陆的活动日益受两岸关系牵制;另一方面,岛内反统战措施的推行或将加剧社会撕裂。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