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杂志网络书店店长在介绍《被科技威胁的未来》一书时提及,他与家人外出用餐才惊觉现今许多餐厅负责点餐的服务生完全被机器取代,点餐取餐全靠一指神功,按几个按钮就能完成。另外,去年7月日本豪斯登堡乐园(Huis Ten Bosch)亦新开了一间从入住到退房,皆由机器人服务的旅馆。所以未来还有什么工作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呢?
关于被机器人取代工作这件事,专研机器人技术14年、目前在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担任资深讲师的杨子辉博士并不否定这个可能,他坦言:“不用等未来,现在就已经有机器人开始代替人类工作。”根据资料,亚马逊公司(Amazon)在美国的仓库已有超过1万5000台Kiva机器人正嗡嗡嗡如蜜蜂般工作。
Kiva是亚马逊斥资7.75亿美元(大约34亿令吉)买下的公司。Kiva机器人虽然称作机器“人”,其实外型一点都不像人,而是为了搬运货物而特化的型态。它的外型像是巨大的扫地机器人,能滑进货架下,连同架子顶起整串货物。它有两种尺寸,小型款能载重1000磅,而大型的则能载重3000磅,移动速度每秒1.3公尺。Kiva机器人依靠电力驱动,因此每小时需要充电5分钟。
把镜头转回本地市场,杨子辉和一班团队也研发了一款自动引导机器人——DFAGV,这款机器“人”的外形同样不像人,反倒像一款大型推车。根据他的解释,DFAGV可用于搬运工作,比方说,在大型工厂里,员工们每天的作业模式是必须从A部分搬运货品到B部门,透过DFAGV机器人,这项作业就可以自动化完成。目前已有数家大型公司,包括电子制造公司天弘(Celestica)和威腾(Western Digital)在本地设立的工厂里使用DFAGV,完成每日的搬运作业。DFAGV机器人更曾在全国电脑与科技创意大赛(MSC APICTA AWARDS)获得肯定。
应视为减轻人类工作
杨子辉表示,目前为止,机器人仅能取代劳力工作;至于需要思考的工作,仍没办法取代。他强调,“别忘记机器人的大脑是由人类所编写的。”很多人会好奇:机器人能写稿吗?答案是:能。不过目前机器人的写作任务主要集中在一些客观的数据类报导,还不能够编写出像人类所写的生动文稿。目前,美联社和雅虎就已经使用AutomatedInsights公司的Wordsmith机器人编写企业财政报告和体育报导;另一方面,美国《纽约时报》的数字部门也开发了Blossom机器人。
有别于Wordsmith,Blossom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写文章,而是辅助编辑挑选出潜在热门文章,以达到“病毒式”传播文章的效果;此外,中国腾讯财经也开发了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会根据演算法在第一时间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给用户。
杨子辉认为,机器人在未来取代部分工作将成为铁一般的事实,尤其政府在去年财政预算案宣布我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他预计,大马将逐步鼓励业者减少聘请外劳,低收入的工作将逐步被机器人取代。
对于机器人取代工作,很多人的第一个顾虑就是“那我会不会因此失业?”杨子辉倒不担心这个问题,他举例,以往一家大企业只限制聘请1000人,但当中的100人必须负责较低阶级的工作如搬运等。若交由机器人代劳,那100个人就可以负责其它价值较高的工作,间接提升整体运作。“为什么大家不认为,机器人是来减轻人类的工作,让人类从事更具智慧和挑战性的工作呢?”
机器人商机将爆发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讲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看到跨步的进展。杨子辉表示:“5年前,根本没有大集团会收购机器人公司,因为大家都看不到的机器人的发展和未来。”不过,从2012年开始,事情总算有了改变。网络商务龙头亚马逊收购了Kiva系统;科技业的龙头大哥——谷歌更一口气收购8间机器人公司,“谷歌会买下这些机器人公司,就代表机器人的商机已经开始了。”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是谷歌收购的其中一家机器人公司。由他们研发的明星产品“大狗”(Big Dog)让本地专研机器人团队包括杨子辉在内都大为震撼。在山区、雪地、丛林、沙滩…背负4个包裹的“大狗”机器人步伐有点蹒跚,但依旧保持前行,几次在冰面上滑倒后也能迅速调整重心,恢复平衡。“你看它四肢的灵活性多强。”有了先例,让杨子辉自信满满:“机器人往后将更趋聪明和灵活。”
近期,另一款让杨子辉惊讶的机器人,是日本软件银行(Softbank)打造的Pepper。这款机器人在消费者群体非常火红,首批1000台在1分钟内就售罄。Pepper可以理解人类情绪,并与人类进行对话,就像《赌城风云2》里的傻强!
“为什么要机器人了解你的情绪?”杨子辉不解。对他而言,机器人的“生存”要有价值。比方说,它的存在会减轻你的工作量,或带来其它的帮助。
杨子辉曾到美国矽谷看过一款名为Beam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结构非常简单,却非常有价值。“即使人在国外,也可以随时登入Beam机器人系统,然后在公司开会,甚至是到处走动。”记者看到Beam机器人在公司范围随意走动的影片时,坦白说,还真的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大部分机器人的造型都不像人。“你能想像1000只像人的机器人在工厂里工作吗?”
人模人样惹麻烦
杨子辉认为,若把机器人设计得太过“人模人样”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比方说,基于云端的人形机器人Pepper,在上市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麻烦,有工程师编写了“虚拟乳房”程式,并应用在Pepper身上,让它在被触摸的时候模仿人类的声音,接连不断的性骚扰终于让日本软件银行忍无可忍,发出声明希望用户能够尊重机器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今年初刚发布了一款名为“纳丁”(Nadine)的仿人机器人,其内置了一种类似于Siri或Cortana的智能“助手”软件,并拥有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纳丁”能记住之前碰到过的人及相关的对话内容。
“纳丁”制作者纳迪亚塔尔曼(Nadia Thalmann)教授表示,她希望自己的机器人分身可在未来成为一位私人助手,或是儿童或老人的陪伴者。而在目前,她和她的团队正打算让“纳丁”成为南洋理工的接待员。杨子辉认为,仿人机器人或社交机器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在短时间并不会普及,必须再等5至10年。
康复治疗师不足,机器人助复健
杨子辉表示,目前的机器人可被应用在5大领域——智能制造、医疗服务、餐饮与服务业、搜寻与求援工作以及农业。除了研发自动引导机器人——DFAGV外,杨子辉和团队也研发了紧凑性康复机器人——CR2。
根据马来西亚中风协会(NASAM)的统计,我国每小时就有6个人中风,即每10分钟1人。“中风的病人很多,但本地的康复治疗师却不足。”CR2能让用户在家独自完成康复疗程,还会根据病患玩游戏所得到的分数推算病情。“一面玩游戏,一面做治疗,较不会觉得无聊。”
对于机器人应用在餐饮与服务业,杨子辉认为这最具挑战性。“技术层面其实不难,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梳邦再也一带已有一家日本餐厅利用机器人送餐,但他说道:“有些人认为运用机器人送餐非常有趣;但有些人又会认为,我付了那么多钱,但你只用冷冰冰的机器人招呼我?”
另外,在搜寻和求援工作方面,311日本大地震救援成为了最佳写照。当时,机器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们深入各种危险、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探测生命迹象,大大提升了救援行动的效率。“我国在接二连三地发生灾难后,政府也终于警觉到机器人的重要性,目前政府已在这方面拨出资金。”杨子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