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站分析,微信(WeChat)能打败强敌WhatsApp称王,有赖于保护用户隐私,及方便用户使用的多项贴心功能,例如视频通话、“摇一摇”认识新朋友,可爱表情和游戏等,加上是中国腾讯公司出品,单是中国用户数量就已经非常可观,WhatsApp则是美国人开发。

不过, 微信在中国虽然火红, 但在大马却仍输给WhatsApp,根据资料显示,国内有70%活跃WhatsApp用户,而微信却只有31%。但全球网络指数(GWI)趋势分析主管杰森曼德尔(Jason Mander)却表示:“尽管微信在大马的活跃用户不比WhatsApp来得多,但它的增长率却是最大。”微信和WhatsApp在大马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1187%和202%,若持续保持,曼德尔不排除往后微信会有超越WhatsApp的可能性。再加上,老牌移动通讯软体WhatsApp近日加入“已读”功能,引发部分使用者反感,虽然官方已经迅速释出新版本(目前只支援安卓(Android)),让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选择开启已读功能,但也使得许多忠实用户因而萌起了要转换“码头”的念头。“根据调查指出,国内大部分的用户非常著重他们的线上隐私,因此即时通讯软体商必须尊重和清楚用户的要求和决定。”他补充,时下的通讯软体应用遍地开花,若用户觉得有任何不适合,随时都可以转换。

WhatsApp迫于增改功能

他表示,虽然WhatsApp目前广泛被大部分用户使用,但它仍无法打进日本市场,而在中国也只有2%的互联网用户使用。而让人大为吃惊的是,就连拥有最多面子书用户的美国,也只有4%的用户在真正使用WhatsApp。长江后浪推前浪,虽说WhatsApp在大马仍是最多人使用的移动通讯应用,但若微信仍能保持大幅性的增长,若要超越WhatsApp成为大马第一不是不可能。

为了增强竞争力,争取更多用户,一直坚信自己的立场的WhatsApp也不得不妥协并跟上市场需求新增发送语音短信功能,而且还能无线任录,不像微信限时1分钟。

曼德尔说,该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所进行的民调显示,移动通讯应用的用户持续增加。目前,全球共有40%的互联网用户正在使用移动通讯应用,亚太区域更是达46%在大马,微信主要吸引16至24岁的年轻用户,高达34%的该年龄层受访者使用微信,面子书通讯应用以及WhatsApp应用的使用者则分别达32%及28%。

与上述年轻用户相比,25至34岁年龄层的用户显然更活跃于使用移动通讯应用,47%受访者表示本身是微信使用者,惟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面子书通讯应用(51%)及WhatsApp应用(50%)。微信使用者大部分来自亚洲,除了拥有最多使用者的中国,分布在其他国家的亚裔使用者也热衷于使用微信。

根据调查,移动通讯应用是这5年来,增长率最高的线上活动,全球和亚太区(APAC)的增长率分别是187%以及242%。“它迅速渗入大家的日常生活里,超过一半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相比起钱包,没带手机会让他们更加没安全感。”曼德尔说道。

对于移动通讯应用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曼德尔表示,短信和彩信会大幅度下降并逐渐被移动通讯应用取代。全球领先的移动通讯应用也会持续“开战”,争取全球第一的称号。

“目前的移动通讯应用已经逐步改变了用户的通讯行为/习惯,未来它将演变成商机。”移动通讯应用商可结合广告或商业合作的关系来为公司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其实人气应用Line已经朝进这方向前进,通过应用售卖可爱的贴图及与商家们合作送出珍珠奶茶、戏票等。

工具类应用 恐成最大风险

与同类竞争对手发展相比,WhatsApp一直比较专注工具类应用,显得有些固执和落后。该公司创立4年后,才正式发布可发送语音消息的功能,而微信和Line在很早就已经开发了类似功能,并已经推出视频通过功能。尤其是微信、Line和KaKao更成为了数码内容的分享平台,而WhatsApp依然坚持只做“即时通讯工具”。

变化缓慢 创新变跟风

专注于工具类应用,是WhatsApp清晰的品牌标签,也是现有用户对WhatsApp最大的肯定。但它也可能会是WhatsApp最大的潜在风险。智能手机的年轻用户人群增多,他们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WhatsApp在2009年面世时,早期累积的用户,实际不是典型的智能手机用户,而是传统手机的短信用户。这部分人群年龄偏大,思维较传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如年轻人,他们更倾向“纯粹的”通讯工具,即使每年得支付0.99美元(大约3令吉20仙)的年费。

对年轻人而言,他们对智能手机的诉求更多元化,而不仅仅满足于“工具类应用”。搭载数码内容平台,分发游戏、音乐、视频或文字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也是微信、Line、KaKao Talk能迅速在亚洲市场成长的原因——中国、日本、韩国正是Android浪潮下智能手机发展最迅速的市场,同时东南亚、东亚国家急剧的智能化变化,机会为微信、LINE所把握。在美国市场,诸如SnapChat、Vine等新兴社交工具的兴起,也在分流年轻用户。

智能手机潮流和科技消费年轻化趋势,将会是WhatsApp将要面对的危机。实际上,WhatsApp也在改变。去年,该公司就宣布用户可以免费下载WhatsApp,1年后才需要交年费。不久后,它又推出了语音消息功能。只是号称以产品为王的WhatsApp变化还是太慢了,过去4年间几乎没有重大功能变化,如今在产品功能创新方面变成跟随者。

如果说WhatsApp向左,坚持其工具属性;那么微信则向右,巩固其平台属性。腾讯总裁刘炽平强调:“不仅是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也会将关注点转向‘确保用户更多地与微信平台互动’,即加强微信的平台属性,构建能够圈住用户的生态系统。”

微信似乎不想成为成吉思汗,而是攻下一个城池守住一个城池。跑在前面的WhatsApp,拿什么来守住自己的王国呢?况且它面对的不只是微信一款产品的竞争。

微信支援电脑版 不泄露用户隐私

今时今日,大家都习惯使用手机收发信息,生活可说离不开移动通讯应用。全球网络指数(GWI)发布了在大马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程式,前3名分别是面子书(facebook)(96%)、google+(80%)及优管(youtube)(77%)。而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移动通讯应用中,则是微信位居榜首,10大中排名第一,全球有23%的手机用家安装,而WhatsApp只排在第三位,只有18%的人安装,而在大马有不少人使用的Line则位居第6,只有5%的人使用。为何微信比WhatsApp更胜一筹呢?以下提供分析:

可以玩对讲机

不少人认为用文字表达未必够传神,用录音对话感觉会更近。而且用录音,适合不爱输入文字的用家。虽然WhatsApp也新增了发送语音短信功能,而且还能无线任录,不像微信限时1分钟,但用户们已“情归”微信。

对话提示不会弹出

不少WhatsApp用家都曾因为有讯息弹出,被他人读取信息,而引发不少误会。微信胜在不会弹出提示,赢在低调。

支援电脑版

这个功能适合上班一族,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跟别人谈话,不用给老板经常看到你在玩手机。

免费使用

WhatsApp曾经因为收取0.99美元(大约3令吉20仙),令人们嚷著要杯葛,微信趁机攻击,广邀用家安装。

人多势众

其实细心想想,微信是强国出品,很受同胞欢迎,只要每人下载一次,下载量都轻松胜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神秘大脚怪真的存在? 目击者:人生最恐怖时刻

阅读全文

“再不舍也要狠心割舍” 凯心因健康理由辞别电台GOXUAN

阅读全文

双层家具店遭祝融光顾 大火吞噬90%损失惨重

阅读全文

网酸“还是大S更漂亮” 汪小菲妻正面回应

阅读全文

优大被追税 魏家祥:首相会帮忙

阅读全文

家俱店遭大火吞噬

阅读全文

涉足商务领域 面书将推企业版

科技

根据《金融时报》报导,面子书为了迎战Google Drive和LinkedIn,准备将这个社交平台由个人推展至工作,制作...

阅读全文

加强萤幕抗跌能力 Gorilla Glass第4代登场 

科技

康宁宣布了布了第四代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 4),新一代玻璃大幅地提高了智慧型手机在跌落中的抗损性能,特...

阅读全文

诺基亚重生 推首款安卓平板

科技

11月18日诺基亚产品部门主管奈斯壮在芬兰创业大会Slush第一天活动中,带著最新平板电脑N1亮相,台下的芬兰人士,爆出...

阅读全文

不再“机海” 三星明年减智慧机型

科技

几年前各Android的手机生产商皆主打机海策略,同时推出多台不同型号及规格的手机,可是其实当中有很多型号的差别并不大,...

阅读全文

快速管理社团 面子书推新App

科技

根据面子书统计,每个月都有700万人透过面子书社团功能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分享讯息。面子书宣布在全球推出新的独立应用程...

阅读全文

小米iPhone 6 Plus: 小米手机5实机首次流出

科技

流出的除了模拟设计图片,更有实机相片。可见手机左上角清楚印著小米的 “Mi” 标志,不再用实体触控键,可能是第一台转用 ...

阅读全文

一机掌握 家居用品

科技

兼顾生活机能的同时,智能家电也保有了传统家电所重视的功能性、实用性与美观性等特点。不少智能家电还有不少娱乐性,像是松下(...

阅读全文

谷歌眼镜光环退 智能手表成新战场

科技

综合报导,谷歌眼镜原定今年正式推出市场,惟开售日期至今未定,原来试用过的科技达人以至应用程式(app)开发商都对这款智能...

阅读全文

WhatsApp新版本 可关闭蓝剔功能

科技

WhatsApp的蓝色“双剔”功能,闹得满城风雨,而开发者或许收到用户们的意见,将在最新推出的新版本(2.11.44)加...

阅读全文

iOS存漏洞 美政府发安全警告

科技

综合报导,美国国家网络和通信集成中心和计算机紧急响应小组表示,骇客可能以新的“面具攻击”(Masque Attack)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