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7日讯)本地剧场工作者蔡德耀联合其他领域艺术工作者展开《劳动与重量》艺术巡展,首站落在峇株巴辖石文丁,借由不一般的手法展现非一般的“力量美学”。
《劳动与重量》艺术巡展是由4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集体创作,他们分别是来自吉隆坡的视觉艺术家兼鼓手李慕义、来自槟城的艺术家周盈贞与艺术节策划人高清玉,以及峇株巴辖剧场工作者蔡德耀。
巡展发起人李慕义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劳动与重量》乃8年前邦咯岛艺术节上的一件装置艺术品《小船:向造船师傅致敬》的延续,并以该件装置艺术作品为此次创作与交流的方向,探讨“劳动”与“重量”之间的关联。
《劳动与重量》是李慕义首次跨界与其他领域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与展出的作品,4人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观摩周遭的事物,一直在过程中延伸出其他可能性,为这次的巡展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可能性。
他说,当初那件装置艺术作品已被拆散丢弃,自己觉得很可惜,因此在获得艺术经济发展机构复苏计划以及海鸥基金会的支持后,萌起与其他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对话的想法,冀望透过不同领域的视角能够激荡出不一样的火花。
“有人会去了解是谁在去做这件事情,在过程中使用了什么工具,高清玉作为艺术节策划人,则可以更直接地域社区进行互动,这些交融在创作过程中很难能可贵的。”
他形容,采多元视角的创作模式,也让他们更了解“劳动”与“重量”之间的联系,像是过去大众对于“劳动”都有著辛苦、会受伤的刻板印象,但其实“劳动”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结合了智慧去进行的事。
“像是并不是所有的渔民都会出海捕鱼,从没有出过海的渔民靠智慧与经验,就能够知道将渔网织成什么形状,如何撒网会捕抓更多的渔获。其实懂得劳动的人。每一个动作都是非常有智慧的,这个计划恰好打破了一般对于劳动与重量的偏见。”
疫情新常态下的创作挑战不少,原计划在展出前到巡展地点驻地考察与创作并进行社区互动交流,却因为疫情不断封锁而作罢,分隔数地的创作团,最终只能不断通过网络会议来讨论创作以及进行布展。
这次的展出亦结合科技进行,除了讨论过程皆被记录在网站“OPEN STUDIO”(https://labourandweight.cargo.site/),4人也透过线上直播讨论,与其他区域的看展者在线上分享心得。
在选择巡展地点时,他们以邦咯岛作为出发,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蔡德耀的家乡石文丁是个淳朴的渔港,因此决定融合在地的社区文化,呈现了如今“海口厝展览厅”。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展览厅”是蔡德耀位于石文丁的老家,4人以发掘德耀父亲的家庭记忆,以德耀小时候和父亲出海捕鱼的劳动、石文丁新村的民俗信仰等元素与切入点,再以艺术展览的角度去连接过往的记忆。
蔡德耀形容,保留屋内原有的物件更能体现在地文化,再加上融入当地的民俗信仰打造的“LED渔屋”,让“海口厝展览厅”在未亮灯前即已引起邻里的目光,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他说,展出空间固有的摆件如土地公牌位、大红灯笼以及沙发、书架等物件,再结合了展出视频、灯影照片,带出了不一样的氛围。
“在社区办艺术展,本质上就脱离不了社区,所以要如何在呈现艺术的前提下亦贴近社区,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就目前而言感觉都挺好的,邻里看到我们亮灯的时候,也会间接对我们的作品感兴趣。”
《劳动与重量》峇株巴辖站展出至9月19日,因疫情关系,位于海口厝的展览仅开放给预约观众前往,有兴趣的民众可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labourandweight)联系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