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日讯)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郭根维博士指出,柔佛和新加坡的甘蜜种植业发展,契机源自于18世纪廖内武吉斯王族与华商、华工之间甘蜜种植、提炼和贸易。
他指出,18世纪海外华人移民至马来群岛的背景受到东西方政治、经济变化,区域和世界贸易产品的经济影响,甘蜜是其中一个主要有利可图的产品。
他说,由于甘蜜在18世纪末成为廖内华社、华工的收入主要来源,因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廖内曾设立两位甲必丹,管理包括来自广东(主要指潮州社群)和厦门(福建社群)的华社。
郭根维日前在新山中华公会辖下西北区联委会与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联合举办《甘蜜与华人文史》系列线上讲座第一场《甘蜜和18世纪末的廖内华人》,分享廖内华人移民历史研究。开幕人为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何朝东、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主任廖文辉博士。
郭根维说,当时广东社群以园坵劳工为主、厦门华人多为商人。由于语言不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两派华人曾在1787年至1791年代发生冲突,使得居民与商人流离失所、华人也攻击廖内民丹岛丹绒槟榔的荷兰堡垒、房舍等等。
“这两起冲突均受到在马六甲荷兰总督府关注,并从马六甲委派专员前往廖内进行调查和调解纷争,以期整合华社和当地商贸系统。”
他指出,这方面,可以从荷兰东印度政府官员与华工社会的切磋与观点中,了解十九世纪殖民政府对当地华社的政策,进而探讨马来半岛更广阔的华人区域史研究。
此外,他提及,早年是由来自廖内的武吉斯副王达因仄拉派人到苏门答腊岛取得甘蜜的种子回到廖内种植,当时参与种植、提炼者包括武吉斯人、马来人与华人。
“廖内透过甘蜜制成品,主要运到爪哇交换白米,爪哇也运用甘蜜促进当地的皮革纺织业。当时荷兰官员已经在研发甘蜜的药用性质、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国家研究甘蜜的染布和皮革鞣剂的功用。在邦加岛、西婆罗州等地则以锡矿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