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8日讯) 台湾数位艺术中心执行长黄文浩认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数位艺术在艺术呈现的平台上未必是最佳的,但无疑是一个选项,因为比较容易达到传播、推广及观赏的效果。
他说,深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表演艺术,因为需要观众群聚观赏而遭受很大的限制。但他认为,虚拟实境(VR)将是一个好的转播媒介,或要找到新的表演形式让人们如临其境欣赏表演艺术,相信这些挑战将加快数位艺术的发展速度。
黄文浩是昨日主讲〈从空间演化看台湾科技艺术的发展—以ET@T为例〉线上讲座时,回应观众的提问。
上述讲座是由台北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主办,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及大同韩新学院联办,云手文创基金会策划执行的“Tea Philo 哲学茶席”E-讲座,由云手制作执行长陈鱼简担任主持人,在哲学茶席面子书专页进行线上直播,吸引海内外的观众以及本地相关科系的大学生参与旁听。
黄文浩感叹,做前卫创新的实验创作往往面对难以寻找出资方的困境,很多时候都需要自行投注前期的研发,待有初步成果之后,才会比较容易找到资金的注入,因此事先要从其他地方找到前期研发的资金来源。
谈及数位艺术在未来三五年的展望,他鼓励,大家要从比较宽广的角度,不带偏见地去观察并回应身边发生的文化现象,比如透过抖音一分钟的影像叙事是否改变叙事习惯和方法等,开启借由次文化的发展做出严肃创作的可能性。
他表示,科技艺术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日渐紧密,以设立空间为例,比起25年前,现在需要更多更大的硬体设备如网路、电力等条件,并且要仰赖新媒体的专业人员才能协助推动数位艺术的发展。
他认为,科技和艺术必须在互为文本的情况下才能健全发展,而非仅仅将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
黄文浩以ET@T“在地实验”的发展过程作为参照,分享台湾科技艺术的发展脉络。
“在地实验”因应文化发展的趋势与科技的进步,持续进行各种前卫艺术与科技文化的实验。黄文浩分享了多个案子,包括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装置作品《无尽的中间》(2002)、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表演《梨园新意—机械操偶计划—萧贺文计划》(2011-2014)、结合机械与动力的导览机器人《漫游者函集》(2018)等等。
他也介绍了利用摄影技术做3D扫描和精密复制的“固态记忆”研究团队,将技术运用到文物扫描、建筑扫描、脸部扫描等,这对未来的创作及文物保存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