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日讯) 遍布马新两国的印尼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因城市发展、伐木及可作为传统医疗食品,栖息地受到破坏令生存受威胁,如今该物种全球仅剩近400只,马新两国多个组织今合作组成考察队,展开保育行动。
马来西亚自然协会署理主席周国球披露,由于大量的土地及森林被开发,用作种植棕榈树、建设高速公路及房子,加上印尼叶猴身体部位可用作食疗令其遭人类捕杀,令该动物已被列入高危濒临绝种行列。
他指出,上述物种仅生存于彭亨、柔州及新加坡的森林,但却没有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及保护,甚至在学习教材上也没有任何资讯,所以鲜少国人对印尼叶猴有所认识。
周国球是于今早,出席抢救印尼叶猴记者会,并在记者会发表上述谈话,出席者包括印尼叶猴考察工作坊主席洪慧芳、马来西亚自然协会主席阿玛依斯迈及柔州教育局课外活动主任阿都拉查。
他说,我国教科书没有传授本地生物的知识,若向本地学生提问国内独有的物种,一般都会回答长颈鹿等生长于其他地区的物种。
“所以,此次的行动将会从全国500所有设立自然学会的学校开始,通过派发宣导册子让学生认识及掌握印尼叶猴的知识,最大目标是通过教育方式推动全民参与保育的行动。”
洪慧芳则指出,印尼叶猴目前在新加坡的数量有60只、彭亨及柔州则有200至300只,相信全球目前仅剩下近400只印尼叶猴。
她说,该会的研究工作于十年前展开,著重于研究印尼叶猴的生态与生存法则,如今她们将更积极与政府联系,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响应保育的行动。
“印尼叶猴属于灵长类动物,与人类非常相近,是平衡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必须现在起展开行动。”
她提醒,所有的生物的存在是必然的,为持续让自然生态系统取得平衡,不同的物种的生存都应被关注,人类更该意识其重要性,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及物种的平衡。
她介绍,同属灵长科濒危的物种也包括郁乌叶猴(Dusky Langur)、蟹猕猴(Long Tailed Macaque )、南部猪尾猕猴(Southern Pig Tailed Macaque )、懒猴(Sunda Slow Loris)及白手长臂猿(Malaysian White Handed Gibbon)都会列入此次的宣导手册中。
阿玛依斯迈指出,“掌握知识,进行管理”才能有效的对印尼叶猴的保育工作,由于政府没有高度关注国内独有物种生存的情况,非政府组织唯有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影响家庭,让学生去认识印尼叶猴。
“唯有改变整个社会对于保育的重要性,集合众人之力才能达到保育的效果。”
资料库
印尼叶猴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是一种亚洲叶猴,体型较小,身长可达59公分,加上尾巴长度有84公分,体重约6公斤。
印尼叶猴居住在树上,白天活动,以树叶、水果和种子为食,大多生活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热带雨林中,其全身毛呈黑色,只在前胸有一道清晰的白色条纹,故得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