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12日讯)甲市区具有文化历史价值意义的地区,有望增设中文、泰米尔及其他语言的路牌,甲州政府拟从世遗区老街开始著手,体现尊重多元族群。
甲州房屋、地方政府及环境事务行政议员郑国球指出,甲州希盟政府确实计划效仿槟州政府,根据各街道文化背景,增设不同语言路牌。
他表示,目前多个郊区的华人新村已有中文路牌,所以计划也在甲市区,华人聚集的地区增中文路牌。
“在世遗区具有历史价值的街道设中文路牌,除了方便中国游客认路,也能更了解当地历史。未来会扩大至其他地方,如在葡萄牙村设葡萄牙语路牌。”
他补充,这项计划正在讨论中,期望今年杪可被通过。
自小居住在赌间口的郑春来(70岁)指出,世遗区老街路牌不曾有中文,只有马来语和英语,设中文路牌可说是新突破。
他表示,老街的中文名字由祖辈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他在少年时期收信时,都用中文,因为当时有华人担任邮差。
深入了解在地文化
“只要写上门牌几号和中文街道名字,他们都看得懂。后来必须换成马来文,大家也就慢慢习惯了。不过各街道中文名字,老一辈人还是记得的。”
他说,赌间口的马来名与上一条街-豆腐街,皆为Jalan Hang Kasturi,中文名只有在地人知道,惟了解所有街名的确切历史背景的人不多。
“赌间口的来历相信是英殖民和日本占领时期,有不少赌博活动在这里进行。至于那条为何称为豆腐街,我就不大清楚。”
武牙拉也商家居民协会主席梁证法认为,效仿槟城乔治市,在世遗区增设中文路牌,或解释该街道的文化历史,是很好的举措,主要能让谙中文及想深入在地文化历史的国内外游客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我不时被中国和香港游客询问,为何文化街叫鸡场街,或是武牙拉也是什么意思,他们对各街道的中文名感到好奇。”
他会向游客解释,武牙拉也(Jalan Bunga Raya)是我国国花大红花,或许是该街道靠近甲州独立广场,宣布独立后,获取一个名字与国家相关的街道。
街名与老行业及社群息息相关
华社元老拿督林源瑞指出,马六甲是华人南来时最早抵达之处,华社曾在国家独立后建议设中文路牌,惟没被接纳,无论未来增设的中文路牌字体大或小,他将给予支持。
他于1983年开始收集华人南来的历史并写成书,也曾研究各街道的名字来源,发现先贤为街道所取的名字,与街道的传统行业和社群有紧密关联。
他指出,当中荷兰街(现在称为敦陈祯禄路),以前马来文路牌为Kg Belanda,英语则是Heeren Street,该条街确实曾住著几户荷兰人,后来建了多间峇峇娘惹族群的豪宅。
林源瑞说,巴刹拉玛街、赌间口及豆腐街(马来路名皆称为Jalan Hang Kasturi),是因为设有巴刹拉玛有一座旧巴刹,赌间口则有多间赌庄让华人消遣。
“豆腐街则有多间裁缝店,早期裁缝师做衣服需要泡浆糊,他们把用不完的浆糊倒入沟内,就称为浆糊街。后来那里多了数档卖豆腐的摊位,为了更顺口,街坊改称豆腐街。”
他续称,早期主要交通为人力车和马车,钉马蹄铁店家就在马车街,下一条街水仙门(马来路名皆称为Jalan Hang Lekiu),则是因多数店家都卖水仙花。
打金街(Jalan Tukang Emas)、打铁街(Jalan Tukang Besi)和估俚街(Jalan Kuli)的马来路牌则是翻译而来,与该街道早期的老行业有关联。
另一条有趣的街道则是吉灵街(Lorong Hang Jebat),有意买地经商的华人通常向该街道的遮迪亚(Chettiar)族群借钱,他们是来自印度的商人,福建话称为“吉灵”。
他认为,这些路名由华人先贤创设,与老屋门窗的中文字句一样,历史悠久,设中文路牌将特别有意义,也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