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马六甲除了年景布置,也少不了“春暖人间、家家贴春联”活动。这项进行超过10年的活动,从老街深入华小,多名热爱书法的年长者不间断地将书法教育、贴春联与慈善文化传承,亦坚信多年以后这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意仍不会断层。
“春暖人间、家家贴春联”源起于数名热爱书法又想为慈善献力的人士,自2004年开始,透过协办团体包括马六甲书艺协会、孔教会、杰艺礼品有限公司及马六甲滨海广场,请来20名本地书法家在鸡场街杰艺商店挥毫义写,筹得的经费全数捐给峇章圣约翰洗肾中心。
沈慕羽文物馆馆长沈墨义回忆,当年的大会主席为其父亲沈慕羽,工委会主席则是罗娘霖,后来加入的协办团体还包括马来西亚国际书画联盟和马六甲潮州会馆,也吸引许多外坡书法家前来义写,慢慢打造成甲州一个耳熟能详的招牌活动,一些州属也曾效仿,举办类似的活动。
“农历新年前夕,我们以每张5令吉在鸡场街摆卖,甚至现场挥毫,新年的气氛颇外浓厚,文化气息和色彩更为突出,至今仍不逊色。”
为了鼓励更多人手写春联,工委会从2008年起,自备红纸笔墨走进华小,现场挥毫,也细心教导小学生写春联的知识如竖对联应从右到左念起,以及贴春联的意义。
培养新血不易
询及近年来州内学习书法和贴春联的风气有否衰退,两人皆认为手写春联是一项文化遗产,尽管现今工厂大量印制春联,不过手写春联无论在感觉和意义上总是不同。
沈墨义举例,在鸡场街摆卖手写春联时,来自吉打的马来同胞特别欣赏,现场买下多幅春联,赠送给家乡的华裔朋友。
七八年前开始加入此行列的工委会主席宋群礼表示,曾遇过一名来自砂拉越的游客告知手写春联少见,因而要求书法家写下8幅圣经语录,带回家乡贴在教堂里。
“手写春联活动反应热烈,不少乡团华小依然给予大力支持。截至去年,我们共为洗肾中心筹获101万多基金。过去到学校进行挥春示范时,得自备红纸和墨笔,近年农历新年前夕,数十间学校会主动与我们联系,还把红纸准备好,挥春比赛也不曾停办。”
“我们每年得提早三四个月筹备,除了从学生作品中筛选有素质的春联,其他高龄书法家也义务用数小时写出上百幅春联。培养新血不易,现在正慢慢加入四五十岁的书法爱好者。”
前身为“桃符”贴门旁避邪
春联的前身为“桃符”。据说上古时代有两个英勇的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击退害人无数的野鬼,以后人们为避鬼神、保平安,就用桃木板立在门旁,并且刻上或写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或名字。
到了五代,后蜀国君孟昶认为桃符太单调。有一年,他突发奇想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贴在门前。大家觉得这对联写得真好,纷纷沿用,于是对联就慢慢取代了桃符,成为现在的“春联”。
春联上的字虽然简短,但却很有学问。春联有两幅直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来决定贴左右边,正确的贴法是面对门的方向,第一、二声贴在左边,第三、四声贴在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