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州中部有“南山銮水”之称的居銮,因与蝙蝠颇有渊源,有著“蝙蝠城”的称号,当地也运用大量蝙蝠元素。虽然居銮已甚少见到蝙蝠飞行的身影,但蝙蝠早已和当地街景融为一体。
《东方日报》整理发现,居銮有不少机构单位或团体组织将蝙蝠图形纳入徽章,例如居銮市议会、高级中学、英校校友会、中华公会、中华工商总会、扶轮基金(洗肾中心)及环保登山协会等等。
此外,当地也有以蝙蝠作为商标的餐馆,或直接以蝙蝠城命名的小贩中心。居銮市议会今年在丰盛港路交通圈建成的地标,也是参考蝙蝠作为设计原型,居銮福联广场的吉祥物“小福”,也是一只蝙蝠卡通造型人偶。
据了解,居銮是从马来文名(Kluang)译音而来。居銮图书馆中收藏著一本由一名巫裔马大毕业生在80年代撰写的居銮开埠与发展史论文。
福气吉祥寓意
文中提到,当地先贤流传,居銮马来文名源自以水果为主食的马来大狐蝠(学名:Pteropus Vampyrus Linnaeus)。马来联邦政府及柔佛苏丹1910年以前决定开发柔北及柔中地区,为建造铁路而大量砍伐森林,迫使蝙蝠另觅家园,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
论文也提及,居銮有座甘榜自1910年以前便已存在,相信便是因蝙蝠成群出现,该甘榜被命名为甘榜居銮(Kampung Kluang)。该甘榜随著当地发展,已被改建为现代住宅区。
在居銮土生土长的资深马华作家叶斌(77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华社也相信居銮之名来自蝙蝠。
他小时候的确常见蝙蝠飞来飞去,但依稀记得蝙蝠数量自50年代起越来越少。
居銮文艺协会会长孙福盛则透露,他是60年代从巴罗来到居銮定居,华社先贤无不津津乐道,说早年随处可见蝙蝠飞行,甚至有先辈称曾目睹千百只蝙蝠飞过天边的景象。
“然而,那时候我已很少有机会可看到蝙蝠,反而傍晚时分有许多燕子飞来。已故马华作家迅郎曾创作短句,形容居銮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迫使朴素的蝙蝠飞走。现在,举目望去,已是贪慕虚荣的燕子了。”
他表示,相信可能是居銮发展影响生态,蝙蝠离开居銮另寻栖息地。“蝙蝠其实是益类禽兽,对生态平衡贡献良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蝠与福异字同音,因此蝙蝠有福气寓意。例如,‘五福临门’的传统图腾,便是由5只蝙蝠组成。”
孙福盛表示,华人喜欢有吉祥寓意的事物,居銮称为“蝙蝠城”原来自马来文,却无巧不成书,让人更加欢喜。相信也是因此,造成当地人大量使用蝙蝠作为标志或象征。“居銮文艺协会2012年筹资出版以书写居銮往事情怀的书籍,也即是命名《蝠城遗事》。”
公认象征 背后理据待加强
蝙蝠绝迹居銮,却以各种平面姿态出现,继续守护著居銮风光,大量蝙蝠为元素的标志形成当地特色。例如,近年来我国各地先后掀起壁画风潮。居銮伊斯迈街(已拆除)、大洋园及拿督张秀科街后巷的壁画,都不乏与蝙蝠有关的元素。
来自居銮的“黑眼圈手作”创立人何文毅受访时认为,蝙蝠是居銮当前最具代表的标志。他表示,目前普遍能够让人联想到居銮的事物,有蝙蝠、火车、咖啡,以及上海月饼及豆沙饼。其中,蝙蝠是直接以居銮之名作联想,自然而然成为公认象征。
“上述都是居銮人对家乡深根蒂固的印象。如果要找出能够代表居銮的新标志,或许要询问外地人对居銮的印象是什么。”
来自峇株巴辖的手作品牌“HARN‘S”创立人萧以涵则透露,她常常参与在居銮举办的文创市集活动,有时候也会到居銮走走,非常好奇蝙蝠对居銮的象征意义。
她说,辗转听说了缘由后,她认为虽然蝙蝠已成为居銮的象征符号,但背后似乎少了强而有力,支撑有关说法的理由。
“我能够接受居銮人用蝙蝠代表居銮,但我也期待居銮人能够为当地找出更多意义。居銮是个相当特别及悠闲的地方,当地人给人一种很空闲喝茶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