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21日讯)为协助来自单亲及破碎家庭的孩子,正值花样年华的邓懿慧不惜舍弃都市的生活,还有担任音乐老师的前程,移居至霹雳州偏远内陆的大直弄海岛,充当6名来自喜乐之家儿童的“守护天使”。
创设已近30年的雪州蒲种喜乐之家,主要收留来自单亲、破碎家庭的孩子,但当中约有30%的孩子属于“后进生”,以致创办人李清敏一直希望能够寻获一间小型学校,让这些孩子入读,以获得教师们更多的关注。
于是,李清敏在2017年安排了数名喜乐之家的学生,入读学生人数不多的太平大直弄益华小学。可是,这些移居至大直弄海岛的小学生却需要有“保姆”的陪同。
正当李清敏犯愁之际,其毕业于音乐大专的女儿邓懿慧挺身说:“妈,你派我去吧,我也想尝试一下,帮助弱势群体的孩子”。
就这样,邓懿慧告别了缤纷多采的都市,舍弃刚受聘的学院音乐老师职业,踏足孤岛。邓懿慧(28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强调,前来大直弄当义工与家庭都是基督信仰有关。
她说,父亲邓志升牧师生前和母亲创办喜乐之家,持续性地做服事工作,她则以父母为榜样,并感受到母亲需要她的帮忙。
“因此,我前来大直弄当义工,希望孩子能安心住在大直弄,专心求学。”
她形容大直弄虽然缺乏水电,但不缺乏的是人情味,由于没有水供,必须收集雨水供日常使用,旱季更是缺水。
“我们在这里共租下两间房屋,分别通过太阳能设备和发电机取得电供,仅能使用耗电低的电器。”
尽管在孤岛上面对诸多不方便,但邓懿慧欣慰大直弄的人情味浓郁,她说:“当疏菜或日常用品用完后,离岛外出的村民和教师都乐意协助代购。”
“村民也会打包食物请我们享用,或是烹煮美味佳肴和我们分享,我们在这里还是有很多人疼。”
至于会否习惯,她透露,19岁时也曾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菲律宾山区聋哑学校体验生活数个月,当地同样没水电源供应,依靠发电机供应电源,饮用的是山水,所以极快适应大直弄的生活。
不过,她刚来大直弄时,手脚仍被海蚊叮得奇痒无比,扒痒扒得手脚流血,防范的方法是点蚊香驱蚊,黄昏时尽早关窗户。
虽然,大直弄环境条欠佳,但邓懿慧仍坚持信念,与另2名义工邓毅杰和曾凯雯互相配合,照顾来自喜乐之家6名儿童的生活起居,监督他们的学业,成为孤岛上的天使。
照顾儿童产生磨合 体验当母亲不易
在照顾孩子的磨合过程中,邓懿慧体会到当一名母亲的不容易,矢言往后要更孝敬母亲。
她坦言,起初因自己还相当年轻,却要像妈妈一样地照顾、关心这批从喜乐之家过来的孩子,深感不易,有时与发生磨擦时感到很心累、很辛苦,曾想放弃,曾想提行李箱回家。
“可是,想到父母多年来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历经各项挑战与辛酸时都不曾放弃,就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十分渺小,理应坚持走下去。”
她也说,每名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各有不同性格,彼此相处时产生磨合在所难免,而“磨合”其实是件好事,大家可以互相学习,而她则在过程中学会了包容与忍耐,体会当一名母亲的不容易。
同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有的孩子把懿慧视为姐姐、妈妈,确也令她感到很开心。
“当孩子在成绩、性格与品行都有进步时,我会很有满足感、会感到很开心,这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甜蜜果实。”
除了监督孩子做功课、准备午餐等他们放学享用及安排家务之外,邓懿慧和其他的义工在空暇时,也会与孩子联手烹制点心,分给村民享用,或带孩子外出钓鱼进行休闲活动等。
在大直弄近5年的义工旅程,并没有为她带来财富,所以曾有一些朋友不理解懿慧为什么要当义工,舍弃赚钱的机会,令她感到伤心,因为朋友们根本看不透当义工是件有意义的事,不过也有朋友给予鼓励,令她倍感窝心。
年轻人应以感恩的心 协助弱势群体
喜乐之家创办人李清敏指出,年轻人如果有机会担任义工的意义,应以感恩的心帮助有需要的群体,让自身在过程中开拓视野与成长。
她向《东方日报》指出,先夫邓志升牧师生前叮咛,一个人有感恩的心就有喜乐,喜乐是对治心灵痛苦的良药,所以喜乐之家的义工们都是以感恩的心,前往大直弄担任义工,趁年轻时回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所谓施比受更有福。
她告知,其先夫来自山区家庭贫穷家庭,深知弱势群体的痛苦,而她则来自单亲家庭,曾寄人篱下成长,两夫妻于1992年创办喜乐之家后,先夫就不停歇地推动照顾弱势群体事业。
“懿慧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以父亲为榜样,并因信仰的关系,挺身表明愿前往大直弄照顾孩子。”
她坦言,有时想到孩子没有在身边会独自流泪,但不放手孩子就不能成长,况且孩子所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