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7日讯)你是否曾想过,每天早上在巴刹埋头苦干的小贩,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与一群社工合作进行有机废料分类,为地球出一份力?
槟城艺术教育协会(Arts-ED)成功带领艺术进入吉灵万山社区,推动有机废料分类工作,平均每周获取180公斤的废料,再交到农夫的手中做成有机肥料。
到底这群人是如何成功进入巴刹社区的呢?
该会主席曾玉萍接受访问时表示,该组织对这个社区了解至少有7年的时间,从巴刹提升工程的谘询工作开始至今。
所以,他们对该巴刹并不感到陌生,不过这一次他们是以“艺术介入社区”(Community Engaged Art)的方式介入。
她解释,这种方式与过去一般的方式不一样,过去大家所看到的方式,都属于过于强硬,例如由上而下的方式执行政策,缺乏谘询。
“往往居住在该社区的居民,或许有更好的意见,但却因当局以由上而下方式执行,缺乏沟通,导致最终问题都无法解决。”
此外,她也告诉记者,这里所提及的“艺术”并非只有画画,包括软性的接触社区,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帮他们解决问题。
所以,她表示,“艺术介入社区”的团队不仅仅有艺术家,同时也包括社工等等,共同合作。
她说,这对于国外社会,如日本及台湾并不陌生,但在大马仍非常新颖。
“在大马的社区发展,一般不是针对人,而是社区基设,例如提升厕所、公园等等。同样的,艺术也在这里被人认为只是一种作品,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
曾玉萍说,在该计划中,他们利用艺术来强调巴刹的问题,例如通过漫画及拍摄影片,列出巴刹目前所面对的问题。
“然而,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是我们参与其中,小贩本身也参与其中,并通过艺术将问题带出。”
她也向记者表示,例如巴刹垃圾槽课题,过去该问题一直存在,但因为缺乏类似的沟通,所以巴刹的小贩选择避而不谈,久而久之把问题视为理所当然。
显然,她们的出现,即为小贩提供此平台,让各部门单位,包括巴刹管理机构、小贩及地方政府链接在一起,解决问题。
她补充,他们并不会一直介入其中,之后仍希望小贩或是管理机构在参与该计划后,可以建立起联系,未来遇到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先沟通讨论解决方案。
以艺术为话题 突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艺术介入社区计划成员之一希拉受访时表示,一开始,她们进入巴刹时,小贩对她们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每当我问他们问题时,对方总是会以没空、没时间打发我们。不过我并没有放弃,依旧每天进入巴刹,观察他们的工作,直到最后,他们终于肯回应我们的问题。”
她说,这过程大约耗了将近两周,但后期因为双方都已混熟,所以处理事情起来相对容易。
对此,曾玉萍告诉媒体,其中一名小贩曾向她反映,该团队与其他人不一样,过去也有类似计划在该巴刹进行,不过对方给他的感觉时,他们在这项计划中未取得任何利益。
但是,她表示,该名小贩却认为在此计划中,他们是双方面都获利,这群人是真正在帮他们解决问题。
另一名成员钟沅萍受访时表示,她在介入过程中,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一开始小贩们也是不理她,尤其是华裔小贩。
“之后,我们在团队会议讨论后,决定以为小贩画肖像,打开话题,岂料还真的成功。”
在她帮小贩画肖像时,对方依旧不理会她们,直到画完拿给对方看后,小贩就很开心说:“你会画画的啊”,就这样他们之间有了话题。
虽然她本身是学美术,但从未想过可以通过艺术帮社区解决问题,这也是她在这次的计划中,学习到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