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学家是什么?简单而言,在听觉和语言障碍者面前,听力学家与语言治疗师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为患者检测听情况及提供听力康复训练,辅助患者重新听到这个世界的美妙声音。
资深听力学家李慧娴指出,听力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听障者进行听力测试,并找出患者的听力程度及问题所在,再依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帮他们寻找适合的助听器,或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她强调,听力学家与一般在售卖助听器店工作的技术人员并不一样,前者必须进修长达4年的听力学,直至毕业后才可为听障者测试听觉、了解听力的问题和听觉的程度,甚至是以辅导的方式,恢复求助者的听力。
“以往尚未有听力学家的时候,大部分有听力问题的人都会前往售卖助听器的店求助,负责的技术人员就会使用机器替患者进行测试,然后告诉对方是否有听觉问题、受损程度及适合佩戴多大的助听器。”
助听器犹如大众平时佩戴的眼镜,眼镜有分厚度,助听器也有分大小,李慧娴解释当助听器的形状愈大,表示里面的扩音器就愈大,如此传输的声音就会越大声。
“所以当患者完成听力测试后,技术人员就会依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挑选合适的助听器给他佩戴,否则助听器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接著技术人员就可功成身退了。”
至于听力学家的分别,她指在于听力学家会针对听障者面对的问题对症下药,如确定患者是中耳或内耳部分出现问题,若有需要则会建议患者去谘询耳鼻喉专科医生。
“由于大部分民众对听力学家尚缺乏认识,因此经常都会误以为听力学家就是医生,惟两者的专业其实并不相同,若患者感到耳朵剧痛就应寻医,相反地若已知是听力方面出现问题,则可找听力学家了解情况。”
“分贝越高听力受损越严重”
听力受损共分为3种类型,即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及混合性,其中传导性是在外耳和中耳的部分引发,患者在没有扩音器的辅助下,无法听见轻微的声音,不过只要患者肯接受药物治疗即能缓解症状。
至于感音神经性听障则会发生在内耳的部分,影响听障者的高频听力,如对手机铃声听力下降,导致听障者永久性失聪,无法清楚地分辨言语,而混合型听力损失则混合了以上两种听障情况。
当使用仪器进行听力测试时,听力学家会播放一些声音,并吩咐听障者在听到声音后,按一按手上握著的按钮,如此听力学家就能依据患者所听见的分贝(dB),分辨他们听力受损的程度。
李慧娴也解释,一般人正常的听力是在20分贝,若听见超过20分贝就表示听力已出现问题,这包括20至40分贝的轻度听力受损、41至59分贝的中度听力受损、60至90分贝的重度听力受损,以及91分贝以上的极重度听力受损。
“分贝愈高代表患者的听力受损愈严重,如一般对话的声音在于50分贝,若患者仅能听见超过100分贝的引擎声和打雷声,代表听力已极重度受损。”
重度患者才需植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的发明虽然是听障者的福音,惟价格和手术费用都相当昂贵,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负担,如在我国,单单一个人工耳蜗的售价就要7万令吉,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对中下阶层而言,可谓一种压力。
李慧娴也是怡保Hear Life听觉护理中心的负责人,她表示,相比一个售价介于1000至2000令吉的基本数码助听器,或是一个约1万5000令吉,如设有蓝牙或不需更换电池的多功能助听器,人工耳蜗的价格还是高出好几倍。
“所以若测试结果显示听障者仅约30%的听力受损,属听力轻微及中度受损,听力学家都会建议患者佩戴助听器。”
“相反地,若是重度和极重度听力受损(俗称失聪或耳聋),患者在佩戴助听器后可能只听见某些音频的声音,但却无法了解到所有语言和句子,因此交流及语言方面的障碍仍会存在,此时听力学家就会建议他们去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她举例,一般重度或极重度失聪人士,尝试佩戴助听器3至6个月后,听力学家就会给他们进行语音的评估,包括双方站在靠近的距离对话,再观察患者能理解多少,倘若助听器的效果不大,则说明了患者有植入人工耳蜗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