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绒19日讯)“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说明地方博物馆的成立,除了需要人力、财力、物力,最重要的还是源自社区对于地方文化及历史的一份认同,就犹如曼绒华社对七条路文物馆的情感。
而对曼绒县华社而言,这份认同感绝对不会少。地方上除了实兆远的垦场博物馆,离15公里外的爱大华也有七条路文物馆坐镇,足见当地人在保存及传承工作上的自豪及归属感。
对此,七条路文物馆主任林时兴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娓娓道来“七条路”博物馆成立的由来及记载的回忆。
谈起“七条路”,说白了就是爱大华的旧名。但不得不提的是,“七条路”也是天定(曼绒的旧称)华社,包括福州及兴化籍贯族群早期南来从甘文阁新路、开辟二条路、三条路至七条路的历史象征。
申请土地开放权
据史料记载,首批303名福州人是于1903年在林称美及柳依美牧师的带领下,南渡实兆远开垦,并于9月9日抵达红土坎,改乘舢板至实兆远港口(Kg.Sitiawan)。其中,实兆远港口作为运输及交易枢纽,更成为日后地方发展的中心点。
林时兴表示,当时的华人从事割胶所获,皆要到该港口去进行买卖,令地方逐渐发展开来。
“随著人口不断地增加,社区后来便委派代表透过英殖民政府向霹州苏丹申请土地开放权,结果也依序开辟甘文阁新路、二条路、三条路、四条路至现今的爱大华,也就是七条路。”
经历了许多艰困的岁月,“七条路”经过先辈的努力开垦,不少社区今天已稍具规模。可惜的是,四条路及六条路已几近湮灭在时间的洪流当中,社区对它们仅剩下只知其名,不详其处的模糊概念。
林时兴对此补充,正正出于“被遗忘”的担心,因此曼绒古田会馆才有要留住历史、保存文物及传承文化的想法,最终促使七条路文物馆的成立。
文物文字相片重现历史
于2016年12月17日开幕启用的七条路文物馆,如今透过馆内的文物、文字、相片等,将七条路先辈打拼的经历及生活场景等,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
林时兴表示,该馆是由曼绒古田会馆出资筹备,并将3层楼高的原古田会馆会所二楼改建文物馆,底楼则用作乐龄联络所。
“说起文物馆成立的契机,还得提起已故华团领袖丹斯里颜清文。他于2011年在大会上率先提出希望能透过影片或记录留住福州人开垦历史,该初衷经过数年不断发酵,最终我们筹备1年半的时间才成立这所文物馆。”
系统化捐赠者资料
他也提及文物馆致力还原福州先贤过去的生活面貌,如在馆内展示当初福州人的“三刀三头”,即剪刀、理发刀、菜刀及锄头、斧头、人头,反映当时福州人靠工艺谋生的基层面貌。
“二楼内厅还打造了模拟的橡胶园及胶房,另外也还原了福州人当年亚答屋的家居布置及婚娶习俗等等。”
“我们目前还筹谋将现有的捐赠者资料全数系统及电子化,透过为捐赠者编码感谢他们的付出,吸引更多人捐赠旧文物。”
七条路文物馆开放时间定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时至下午五时,周六早上9时至下午1时,周日及公共假期休假,若有需要建议提早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