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8日讯)颠覆诗人“以画入诗”的初衷,本地书法艺术家王嘉堃改以唐朝诗人王维及裴迪的《辋川集》为基础,首度进行多达40幅的山水诗书法画创作,为我国书法界掀起“以诗入画”的新一页!
1972年出生于古城马六甲的王嘉堃,1996年毕业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纯美术系,多年来一直投入在书法及水墨画的创作,为我国的书法及水墨画贡献甚钜。
然而,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王嘉堃,更在去年搜集王维及裴迪结伴游玩于辋川山谷时,所创作的《辋川集》40首山水诗后,耗时半年创作出40幅颠覆诗人“以画入诗”初衷的书法画作品。
王嘉堃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坦言,虽然过去也曾以王维其他的山水诗作品,包括以《桃花源记》进行创作,但均是一些零散的一至两幅作品,唯独是《辋川集》是有系统化的大型书法,总共有40幅作品。
除此之外,以往多以“拼条”书画页册进行创作的他,是次更将本身作品的呈现方式,改以“斗方”的页册进行创作,更特别的是每幅“斗方”均以四分的方式呈现,增添作品的变化。
“众所周知,山水诗向来被喻为诗中有画的诗歌,我将四方的斗方纸张,分为四分,中间呈十字形的间隔,就是要挑起赏画者的想像能力,犹如透过一个窗口,窥探著字里行间上,王维及裴迪游走辋川时的景象。”
未曾拟定草图
《辋川集》的40幅作品均以行草进行书写,王嘉堃为此不忘强调,书法本来就是一种用于欣赏的视觉艺术,书法作品就是一幅艺术画作,并非只是一种文字的呈现方式,只有写在书上,传达资讯或用来读的,才是文字。
因此,他未曾否认其作品上的文字形态抽象,让人难以读懂,原因是其作品并非用来阅读的,而是一种视觉艺术作品。
“再说,艺术作品原本就是一种创作者将心中感觉,转换为看得见的艺术,感觉本来就是抽象的,根据感觉进行创作的作品当然也会是抽象的,至于线条抽象的行草呈现方式,绝对是一种让人将心中抽象的感觉,呈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方式。”
他以创作《辋川集》的过程为例,有些诗作为他第一次所见,而他就会在没有将诗作背下的情况下,凭著本身对诗作的第一感觉进行创作,未曾构思或拟定草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嘉堃的《辋川集》目前正于怡保吉灵当商业中心的品味斋进行展出,也是唯一的一场展出,3月10日(周日)为截止,对书法感到兴趣的民众,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