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16日讯)打铁业早年是每一个城镇极为重要的行业,然而随著科技的发达和工业化的影响,属于劳务型的打铁业,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在时代巨轮中成为夕阳行业。
目前,太平仅剩6家打铁店,其中一家位于新板新路口的三协利打铁店,打铁师傅基于年龄已高,加上没有接班人,将来退休后,打算将生意收盘,届时打铁店更是买少见少。
据了解,我国在早年以农业立国,开垦耕地和务农必须要有农具,如镰刀、锄头等,有赖打铁师傅锻造;其他行业所用工具如凿子、铁撬,生活上的刀具等,也离不了打铁师傅巧手打造。
因此,早期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打铁店,往往每一家打铁店的生意都很兴隆。
然而,随著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于80年代向工业化转型,从事农业人口逐渐减少,不少农具更被新式农业机械取代,其他日常用具如菜刀等,纷纷改由机器化大量生产,人工铁器品需求萎缩。
基于新时代的科技产品取代了人工打造铁器品,再加上打铁制作过程艰辛费力,又得忍受高温,年轻一代因前景考量,没有意愿接班,使打铁业由盛而衰,昔日铿锵打铁声,如今已式微。
新路口三协利打铁店东主罗坤贤(61岁)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告知,太平在过去有多间打铁店,但因没有接班人,已有数间关闭,现在只剩下6间。
“打铁工作对年轻人而言,还算是比较脏、辛劳的工作,因此年轻人没什么兴趣接手,而区内仅存的6间打铁店,分别是后廊和新板5支碑各有一间,都拜工业区和新路口各有2间。”
农具需求降低
他说,6间打铁店中,5间由华裔经营,新板5支碑的由马来同胞经营,马来同胞主要锻造切槟榔等的钳剪,工业区有一间是打制传统刨椰刀。
他无奈感叹,以前打铁业很吃香,如今时代转变,打铁业也逐渐没落,辉煌期一去不复返。
他指出,国家朝向工业化,农具的需求降低,且很多传统农具都被机械取代,如早期人们以镰刀割草,现在有割草机,再者很多刀具都以新科技生产。
罗坤贤锻造各种铁器品,包括割稻镰刀、喷镰、铲草半铲镰、铁撬、巴冷刀、凿子及马来人一般进入丛林内携带的砍柴刀等。
“目前,锻造的铁制品多数是刀具、凿子等,偶尔有人前来定做酬神宰牲用的刀具,日常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靠打造一般的铁制器具,多数是批发给商店如五金店,门市较少。”
他说,以前生意好时妻子还来店里帮忙割铁、磨铁等工序,现在妻子没有来了,毕竟工也不多。
“现在我已60多岁,处于半做半休的状态,加上孩子没有兴趣接手,将来退休后这门生意就跟著收盘。”
火候关键 师傅技术决定品质
打铁不仅需要力气,打铁师傅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决定了所锻造铁具品质的优劣,尤其对火候掌握最为重要。
罗坤贤指出,铁料放进火炉,若烧得太红,铁会熔掉或软化,熔掉则等于作废,软化则锻出的刀器即使磨得锐利也无用,所以火候的掌握至为重要。
他提到,以前每一根铁都得切割,再放进一根钢条,将铁夹住钢条,放进火炉锻炼熔合,加强器具的硬度,如果熔合不好,所锻铁器作废。
他说,当钢铁熔合和烧得足够火候时,迅速取出敲打成形,再进行淬火过程,而淬火则是铁匠锻造各种铁器时,把发红的铁器迅速浸入水中急速降温,用以提高铁器的硬度和强度。
他补充,铁器浸入水后要迅速取出,浸得过时铁就会过硬难磨,一浸一抽中时间要拿捏得准。
他告知,现在采用乌钢直接锻造刀具,不需经过铁钢熔合工序,凿子则采用花铁。
不用模具 每件器具独一无二
罗坤贤告知,传统打铁店所锻造的每一件器具,不是以模具锻造,所以所锻造的器具每件都独一无二。
他说,其经营的三协利打铁店至今逾70年历史,当年由其叔公创立,叔公过世后,由其本来在吉打当打铁工人的父亲罗最昌接手。
“1993年父亲逝世后,哥哥与我继承打铁店,数年后哥哥在后廊开设自己的打铁店,我则经营三协利。”
罗坤贤一身精湛的打铁技术都学自父亲,12岁开始向父亲学打铁,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他坦言,以前还没有锤打机的时候,单单打铁就需要3个人快速处理,因为打铁要趁热,冷却无法锻造。
“当师傅用铁钳夹起烧得火红的铁片或铁条,放到铁砧上时,师傅以小锤敲打,两个助手迅速以大锤敲打师傅所敲打的部位,3个人你一锤,我一锤,有默契敲至器具成形。”
他说,后来有了锤打机,一个人就能打铁,过后仍得靠人工以铁锤修整一番,铁器才能更完美;以前以人力拉风箱煽炉火,现在则有电动风箱,节省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