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南22日讯)在高渊,淹水早已不是新闻,有朝一日如果高渊不再淹水了才是大新闻。老市民打趣说,“渊”与“淹”同音,不淹才怪呢!
早年开埠取此地名,高渊的福建音听起来像是ko yen(再淹),先辈是否以此取名已不可查。而“再淹”变成高渊,是否是先辈改为文雅字眼,也已无从追问。如果真的是以淹易渊,亦可见先辈之智慧。
高渊开埠至今,就与淹水结下不解之缘,单从地名来看,高渊之“渊”,“渊”的古文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左右有表示水岸的“丿丨”,中间是像水的样子,合起来像一个中间有水洄流的深潭。而高渊依偎在吉辇河边,河水比地势高,潮涨时河水倒灌就淹水。下大雨时,雨水积成渊排不出,高渊就又再淹!“渊”与“淹”痴痴缠,不知何日才可脱此烦!
半夜翻身跌入水
从150年前开埠之始,高渊的老巴刹街与横街是最早开辟的街道,因最靠近吉辇河畔,每逢农历初三与十八,就会面对水淹街道与民宅浸水之水汪汪情况。在高渊流传的“初三涝、十八水”,指的是这两天河水高涨,会倒灌淹市镇。
从最早之开埠时期,到英殖民地时代,再从马来亚1957年独立到国阵执政,以及2008年308后之民联政府,一个又一个的治水计划,也完全不能使高渊脱离水患之苦。
在英殖民地时,当政者对淹水视为理所当然,民间疾苦只是茶馀饭后之课题。老一辈的市民,如今年逾花甲者,肯定还记得当年老巴刹街与横街之淹水状况,至今应记忆犹新。
在1960年之前,老巴刹街与横街逢初三及十八之淹水是个定律,淹水时如是白天还可先垫高家具细软,而半夜淹水时,如没有先作防备,家中物件浸水就免不了。尤有甚者,有些居民是夜间在楼下房间睡眠,半夜水浸入时犹不知,在床上一翻身跌下床,是“噗通”声跌入水里,浑身变成落汤鸡。
寿板成了孩童“独木舟”
淹水对家庭主妇是件伤脑筋之事,但对孩童来说,白天水淹街道就是他们戏水嘻笑的欢乐时光。
在50年代,横街有多间棺材店,所以横街又被称的棺材街,那时威南、吉辇与吉南人家有丧事,家属都会到高渊棺材街来选购棺木。
横街这些棺材店平日在削制棺木时,会把寿板用小凳垫底放在路旁晾晒,遇到淹水时业者来不及收,寿板就会随水漂流,而小孩子一见就爽翻天,马上坐上去,把寿板当独木舟来玩,玩个不亦乐乎。这是横街当年儿童最过瘾的童年乐事。
在1960年代,当时的联盟政府开始在吉辇河畔筑河堤治水,高渊市镇的河水倒灌问题终于解决了,但对当地儿童来说,却失去了在河边戏水之乐趣。
河水不再倒灌,老巴刹街与横街不再有大淹水,但随后之花园住宅区林立,一雨成灾的淹水问题又再令人头痛。
马华陈清凉在1995年中选爪夷区州议员,随著连任3届,任期内也常为淹水涉水巡视奔波,那时最常一雨成灾的地区是火车桥下与圣淘沙花园。当局拨款建大水沟、建水闸与设抽水站,但也解决不了问题。
随后,陈明发在2008年及孙意志了2013年成为爪夷区州议员,淹水问题虽有一系列治水计划,时常淹水仍常在大雨后发生。当局所给的理由是雨水量过多、垃圾堵塞排水沟、抽水泵管理员失职、抽水泵损坏等等,理由多多,水照淹。
高渊之地理环境,新花园住宅区之排水乏完善规划,造成高渊永远是“高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