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保3日讯)我国社会对精神疾病或所谓“心理疾病”的关注,仍处于萌芽阶段,一些精神疾病患者不仅无法获得社会关注,甚至在痊愈后重投社会时,还会遭到他人的异样眼光,或被至亲所唾弃,成为社会边缘化的一群。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研究所得,目前约有逾400种不同的精神疾病分类,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忧郁症、精神分裂、自闭症,甚至连失眠也可归类为精神疾病的一种。
马来西亚注册及执证心理辅导员(KB.PA)阿妮达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精神疾病其实并非绝症,只要定期接受医药治疗及心理辅导,病患还是拥有康复的机会,并且能重新投入社会,与凡人无异。
她说,其服务长达9年的怡保打扪精神疗养中心(Pusat Pemulihan Jiwa),就有不少成功康复的案例,特别是去年推出的“重投社会工作计划”,至今已有10名不同的轻重精神病患,开始各自的新生活。
此外,阿妮达披露,无可否认在精神病患从疗养到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家人的支持及社会的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根据实况,我国的精神病患获得社会的关怀,很多时候远比前者来得容易及多。
“在目前我国的社会,家人往往能接受身边至亲患上癌症等疾病,但若至亲患上的是精神疾病或俗语的‘神经病’时,情况则不一样,许多人都会选择逃避,将患病至亲‘遗弃’在医院或疗养院,不愿承担责任。”
定期心理辅导
她举例,怡保打扪精神疗养中心有86名病患,有者的家人将他们送入中心后,就失去联系;有者的家人则会每月给中心寄钱,但就是不愿前来探访患上精神疾病的至亲,令人感到遗憾。
“仅有约10%入住该疗养中心的病患家人,会在佳节期间或偶尔在周末将病患带返家中照顾,又或者是在疗养中心举办活动时出席,顺便探访患病的家人。”
因此,阿妮达强调,精神疾病不是绝症,虽然可能患者在病发时,行为怪异或具有攻击性,让家人或社会造成不便,但只要家人支持及社会给予机会,定期接受医药治疗及心理辅导的患者,还是能痊愈及重返社会。

接受治疗 病患痊愈返职场
好些精神病患都是悲剧的受害者,但当他们在最需要至亲关怀的时刻,亲情往往不能成为强大的臂弯让他们依偎,反而还选择离他们而去,试问此等亲情何价?
现年58岁的玛丽(化名)20多年前在一家公司担任书记,与丈夫育有一对儿女,但好景不常,因遭受丈夫家暴,过后与其离婚再改信伊斯兰教,以致她身心受创患上忧郁症。
遭女儿遗弃
患病后的玛丽选择逃离人群,并出现怪异举止、情绪两极化,以及具有攻击性,最终遭医生诊断患上躁郁症,进而入住怡保幸福医院接受治疗长达13年。
玛丽受访时说,在病情好转出院后,原以为可和儿女开始新的人生,岂料其女儿却无情地将她送入怡保打扪精神疗养中心,从此“人间蒸发”,再也无法取得联系,让她感到心如刀割。
她说,其女儿每月会寄钱给中心作为她的生活费,但寄来的信函却不置正确的地址,手机也打不通,很明显是想逃避她,不愿承担身为女儿的责任。
“所幸,疗养中心在一年前推出病患重投社会工作计划,因此我在医生及辅导师的认同下决定尝试,以证明给社会及女儿看,我已从疾病中康复。”

玛丽指出,开始时于素食店洗碗,经过一年后获雇主认同,并擢升她为收银员,且给予每月1100令吉的薪金,因此目前她已搬离疗养中心,一个人租房居住,开始新的人生。
她也以亲身经历提醒他人,一旦心理出现疾病,不可自我封闭,要怀有正面心态,勇于承认问题,接受医药治疗及寻找心理辅导师开导,别让病情恶化。
打扪疗养中心 华裔占女病患75%
由霹州促进精神健康协会成立的打扪精神疗养中心,至今已有38年历史,为州内唯一非营利的精神疗养中心,主要接受已在精神病院完成医药治疗的病患。
该中心负责人安祖丽受访时说,该中心目前共有86名女精神病患,以躁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病患为主,其中华裔病患约75%。
她说,该中心除了会给病患进行精神疗程外,平时也会教导病患一些手艺,如陶瓷及洋娃娃制作,让病患的生活有所寄托,不会只是发呆或胡思乱想。“虽然该中心会要求病患家属每月缴付一定的费用,但绝大部分的家属都会将病患安顿于此后,拒绝付费,因此该中心的运作费用只能透过慈善活动进行募捐。”
安祖丽欢迎社会人士捐款或充当义工,任何疑问可亲自探访该中心(Lot 18200,Batu Lapan,31150 Ulu Kinta,Perak),或致电05-5332167了解详情。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