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南1日讯)对养猪业前景感到渺茫,爪夷村又一间中型养猪场结束养猪事业。
在爪夷村从事逾50年,家族养猪业者钟瑞平受访时说,结束这传统事业,最大的关键是废水处理方式,让业者不知如何跟从。其他因素是业者对政府朝令夕改的条文没有信心、成本逐年提高、疾病多、猪价不稳定、进口猪肉抢滩、没有接班人。
他说,虽然这份事业是父业传承下来,经过兄弟努力奋斗下,从小型饲养扩充到中型规模,但他与兄弟还是决定停止经营这份传统事业。
他表示,并不是他们不想尝试改变,是对没统一的规划失去守候的耐力,及发展列车的靠近,都让他们深怕未来没有保障,所以他们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
他说,曾尝试“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场”,该养猪场是我国首个试跑有关饲养技术之养猪场,但这项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
他说,他们共有两个农场,一个在爪夷村内,占地1.5英亩,饲养80头母猪,但所设立的排污系统又无法让当局感到满意,每3年都被逼配合提升,加重了经营成本。
他说,另一个占地3英亩的农场养有300头母猪,废水从没排出农场外围,在自己的农地循环,但则被执法员指农场气味污染空气。
“废水处理系统要50万令吉建设费,进行后,却被执法员说气味污染空气,我们还能怎样经营下去?”
污染居家空气
他说,发展列车驶进及靠近农场周围,在原地操作数十年的农民,却反遭指责污染他们的居家环境空气。其实槟州业者也面对有限的土地面积问题,虽然如此大家也都尽所能想尽方法在小面积的土地减少农场释放的气味及污水。
槟威农牧业联合公会生猪组主任陈贵兴说,农民的矛盾处境是,不改变操作模式,将更快结束这传统事业;投资下去,则又对政府条规没信心。
“我们已可以想像未来左右为难的遭遇,当有本钱建设封闭式时,未来可能继续面对气味问题,当气味问题解决后,又可能被指排污做不好。”
他说,一般上,养100头母猪,要用1500万令吉来改变农场环境,但如果农民有这笔资金,谁还要继续做,这只能说是自找苦吃。
他说,一般农场都难跟进政府日新月异的条规,也只有大农场拥有条件与政府配合。大农场资本丰厚,可拥有很大面积的土地,而小本农场只有唉声叹气。
他强调,要保住养猪农场不被发展列车淘汰,业者希望政府能规划出养猪农场地,农民的未来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