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日讯)行动党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指出,自亚亦君令州席补选落幕后,听见马华越来越多领袖对国阵的战友甚至对国阵本身,发起看似有组织的“反击”,无论是在内部大会上的言论,或是社媒上的影射,这些声音有一个共通点——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团结政府,尤其是巫统。
李存孝今日在面子书撰文,指自己与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在前几天社交媒体上的隔空交锋,其实连“白噪音”都算不上,却点出了一个更深层的政治现象:马华所坚持的那一套族群代表、族群被害的老旧政治叙事,已渐失效。
“今日的政局,更需要的是多元、协作、共赢的格局,而不是继续贩售分裂、恐惧与抱怨的陈词滥调。”
他认为,马华近年来的政治话语,陷入“我们被边缘”、“我们被出卖”或是“我们被忽略”的受害者叙事,或许这些论调能在某些群体中激起情绪共鸣,却无法推动一个现代政党走向未来。
“政治,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不断重复创伤。”
他说,马华将整个华社包装成“被压迫的族群”,不仅失去中道与理性,更可能为极端主义势力打开大门。
“所谓‘饮鸩止渴’,一时的情绪发泄,也许带来掌声,却换不来根本的信任与支持。”
他强调,华人选民并不弱小,也无需怜悯,而需要的是方向、尊重与实干的成果。这正是马华多年未能交出的答卷。
留在国阵只会越陷越深
“现实是残酷的,马华如今在国阵内毫无实权,也无议程影响力,群众动员更是日渐薄弱。国阵不再是从前那个呼风唤雨的‘大伞’,马华也早已不是那根撑伞的骨干。”
“留在一个自己既无影响力、也无认同感的联盟,不仅拖累自身,也阻碍整个政治联盟的战略重组。”
“正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马华此刻若再继续纠缠,最终只会变成历史的注脚,一个时代的残影。”
李存孝认为,马华若选择退出国阵,或许有人会斥之为“背叛”,但实则这是负责任的自我觉醒。与其继续在现有结构内扮演边缘角色,不如痛快地重新出发。
“这并非自甘堕落,而是重启再造的前提。只要愿意放下成见与抱怨、重新锚定服务选民的本分,马华未必不能在政治生态中找到一席之地。离开国阵,是一种战略调整,不是自毁长城。”
“俗语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但那是建立在方向正确、掌舵果敢的前提之上。若只是随波逐流,只会被时代之水冲得更远。”
如果想回到旧模式,请去找国盟
他指出,事实上,如今最需要马华的,并非团结政府,而是国盟。如果马华依然执着于“族群代表制”的旧框架,依然认为政治的本质是“你代表你的族群,我代表我的宗教”,那么最合适的政治伙伴就是国盟。
“去和土团、伊党对表述;去找那些以宗教为基础、以马来人至上为诉求的政党谈合作。你们之间的叙事脉络更一致,目标选民更接近。”
他说,反观团结政府,大家正努力落实1957年宪法精神——国家属于每一个公民,不分肤色、不分宗教、不分母语。
“这并非空谈。从有史以来最大笔的拨款予华文教育,到系统化的华小师资培训,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多语教育改革,这届政府所推动的成果,许多都是马华在执政时做不到、做不了、甚至不敢做的。”
他称,若马华觉得能做得更好,那就请勇敢尝试。但别一边享受团结政府的果实,一边却高唱“被出卖”的悲歌。否则,所谓“同床异梦”,终将换来“貌合神离”。
历史不会等人
李存孝表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在原地,就是被辗过去的那一个。
他说,马华若继续沉迷“被边缘”的叙事、继续挥舞“被出卖”的旗帜,只会把自己推入更深的政治泥沼。与其困在过去的幻影里,不如放下包袱,以行动争未来。
他认为,真正能赢得民心的,不是口号与委屈,而是清晰的路线图与坚定的行动。所谓时不我待,当机立断,方能浴火重生。
别让自己的焦虑牺牲国家的未来
李存孝表示,团结政府不完美,仍有许多工作未竟之志。但即使是巫统,如今也在学习与改变,理解到唯有团结、包容与合作,才能动员全民共建国家。而此时的马华,却似乎正反其道而行之,一步步削弱这种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政治的本,是人民,是国家,是未来,不应是族群对立或内斗遗恨。
“如果马华的未来是建立在否定多元、煽动焦虑、分化选民的基础上,那它所扮演的将不再是建国政党,而是妨国的阻力。”
“马华该好好思考它的未来——它的生存,不应以牺牲国家腾飞的机会为代价。”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